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2:12
原文展示:
巴东有感
寇准 〔宋代〕
长岁天涯悲断梗,逢君无处不伤情。
那堪日落红楼伴,更听萧萧杜宇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长久以来漂泊在天涯,如同断了的梗一样悲伤,每逢遇到你,无处不感到伤情。怎能忍受日落时分,与你在红楼相伴,更听到那萧萧的杜鹃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岁:长久的时间。
- 天涯:极远的地方。
- 断梗:比喻漂泊无依。
- 逢君:遇到你。
- 无处:没有一处。
- 伤情:感到悲伤。
- 那堪:怎能忍受。
- 红楼:华丽的楼阁,常指女子居所。
- 萧萧:形容声音凄凉。
- 杜宇:即杜鹃,其叫声常被认为象征着哀愁。
典故解析:
- 杜宇声:杜鹃的叫声,古人常将其与哀愁、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被贬。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贬谪途中的孤独和悲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被贬至巴东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长岁天涯”和“断梗”等意象,描绘了诗人长久以来的漂泊和无依。诗中的“逢君无处不伤情”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和悲伤的情感。日落时分的“红楼”和“萧萧杜宇声”则增强了诗中的哀愁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岁天涯悲断梗”: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感到自己像断了的梗一样无依无靠,充满了悲伤。
- “逢君无处不伤情”:无论在哪里遇到亲人或朋友,都会引发他的伤感情绪。
- “那堪日落红楼伴”:日落时分,与亲人在红楼相伴,本应是温馨的时刻,但诗人却感到难以忍受。
- “更听萧萧杜宇声”:再加上听到杜鹃凄凉的叫声,更增添了诗人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断梗”比喻诗人漂泊无依的状态。
- 拟人:“萧萧杜宇声”赋予杜鹃叫声以人的情感,增强了哀愁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在贬谪途中的孤独和悲伤,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通过描绘漂泊无依和日落时分的哀愁场景,诗人传达了深切的情感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涯:象征着极远的距离和漂泊无依。
- 断梗:比喻漂泊无依的状态。
- 红楼:象征着华丽的居所和温馨的相聚。
- 杜宇声:象征着哀愁和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断梗”比喻了什么?
A. 漂泊无依
B. 坚强的意志
C. 美好的回忆
D. 稳定的家庭
- “萧萧杜宇声”中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A. 杜鹃
B. 杜甫
C. 杜牧
D. 杜陵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欢乐的相聚
B. 孤独和悲伤
C. 对未来的憧憬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忧国忧民之情。
- 王维的《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寇准的《巴东有感》都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悲伤和忧愁,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而寇准的诗则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寇准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