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4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5:07
题宝林山禅院
作者: 方干 〔唐代〕
山捧亭台郭绕山,
遥盘苍翠到山巅。
岩中古井虽通海,
窟里阴云不上天。
罗列众星依木末,
周回万室在檐前。
我来可要归禅老,
一寸寒灰已达玄。
这首诗描绘了宝林山禅院的优美景致:山环抱着亭台,四周是青翠的山峦;岩石中虽有古井,但水流通向大海,洞穴里的阴云却不见天日。星星在树梢上闪烁,万间房屋遍布在屋檐前。我来到这里,是否要归顺禅宗的老者,心中一寸寒灰已然通达了深奥的道理。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山水、禅宗的描写,体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理的向往。宝林山禅院的意象可以引申至许多诗人的创作,代表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作者介绍:方干,字季方,唐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现对生活的深切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士人追求隐逸、禅宗兴起的时期,禅院成为了修道养性的理想场所。方干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禅理的思索。
方干的《题宝林山禅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宝林山的自然风光与禅宗意境。诗的开头“山捧亭台郭绕山”描绘了优美的山水景象,形象生动,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境地。诗中对古井和阴云的描写,表现了禅院的幽静与历史的积淀,暗示着人们在此地能够远离尘嚣,静心修行。
接着“罗列众星依木末,周回万室在檐前”展现了夜晚的宁静,星星点缀在树梢,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清净之地。而最后两句则引发人们对禅宗的思考,作者借用“寒灰”来象征内心对禅理的领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清新意境和深邃的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禅宗的向往与思考,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情感基调。
诗词测试:
方干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寒灰”象征什么?
诗中描写的宝林山禅院有什么特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此内容为一份关于方干《题宝林山禅院》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