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5:26
能文好饮老萧郎,
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
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
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
磨围山月正苍苍。
这首诗写的是老萧处士,他文才出众,爱好饮酒,生活潇洒如浮云,鬓发如霜。生活中的烦恼抛在脑后,诗歌便成了他的事业;对他而言,酒是故乡的象征,家园已被他遗忘。江水从巴峡初流而成字,猿猴在巫阳的叫声让人心碎。在黔南的山水中,若不醉倒在这里,又能去哪里呢?磨围山的月光也是如此苍茫。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内容涵盖政治、民生、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写乐府诗。
《送萧处士游黔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被贬谪至江州,内心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诗中描绘了黔南的美丽山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深情。
《送萧处士游黔南》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老萧处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展现了白居易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开篇以“能文好饮老萧郎”引入,既交代了人的身份,又展现了其性格特征:聪慧而洒脱。紧接着“身似浮云鬓似霜”,对老萧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诗酒生活的向往,显示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接下来的“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思乡之情,充满了对友人的惦念与对故土的怀念。
最后一句“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在美丽的黔南,饮酒作乐是生活的真谛,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洒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魅力。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老萧郎”在诗中是指谁?
A. 白居易
B. 萧处士
C. 诗中的猿
诗中提到的“江从巴峡”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美景
B. 友人的身影
C. 生活的烦恼
“不醉黔中争去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饮酒生活的向往
C. 对故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