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3:02
兰陵王 鸡声
作者: 沈鹊应 〔清代〕
梦初阁。残卷馀醒尚著。
纱窗外,晴报远钟,曙色阴阴透帘幕。
醒来夜情恶。更听胶胶声作。
中心惊,颠倒著衣,却被苍蝇弄听错。
长鸣意谁托。甚风雨凄凄,都未忘却。
宁同宛转调弦索。惊茅店羁旅,金闺朝士,一例繁雄并冷落。
底更促梳掠。寂寞。岂漂泊。
搅无睡残更,翻依鸣柝。
同声唱晓天涯各。怅问寝犹隔,栉笄如昨。
干卿何事,向耳畔,触悲乐。
在梦初阁,我的残卷尚未完全醒来。
纱窗外,晴空传来远处的钟声,曙光透过帘幕,阴影隐隐。
醒来时心情极差,听到那胶胶的声音。
心中惊慌,忙乱地穿衣,却被苍蝇的声音弄错了。
长鸣的声音,是谁在寄托呢?即使风雨凄切,也未曾忘却。
不如那宛转的弦乐。惊醒在茅店里,旅途的苦寒,金闺里的朝士,都同样繁华却冷清。
更何况这梳妆的匆忙,寂寞得令人无法忍受。
搅扰着我无法入睡的更鼓,翻身听到鸣柝声。
同样的声音在天涯各自唱响,怅然问道,寝室依然隔着,梳妆如昨。
你为何在耳边,触动我悲欢的情绪?
作者介绍:沈鹊应,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其作品常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尤其是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兰陵王 鸡声》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绪。开篇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诗人虽在梦中,却被鸡鸣声唤醒,打破了宁静。诗中多次提到的“胶胶声”,不仅是对鸡鸣的直接描绘,更象征着生活中那些反复而琐碎的事情,让人觉得烦躁和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孤独的旅人和冷清的金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社会的繁华背后藏匿的寂寞。诗中“长鸣意谁托”,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既有对他人寄托的期待,又有对自身困境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干卿何事,向耳畔,触悲乐”收尾,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活的琐碎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深刻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清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孤独的旅途与清晨的鸡鸣,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测试:
诗中的“胶胶声”指的是什么?
诗人醒来时的心情如何?
“宁同宛转调弦索”意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