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9:07
《感时述事十首 其一》
天王有万国,抚治不能遍。
百僚分所司,控制倚方面。
旬宣贵浃洽,付托属隆眷。
易置苟无恒,勤怠朝夕变。
自非勃氏俦,何官匪邮传。
矧兹世多故,军府希闲宴。
戎机一以失,蚁穴偾台殿。
公庭委旧事,书牍呈新选。
来者且迟迟,在者同秋燕。
偷安待日至,退托从私便。
奸贪遂乘隙,民病孰与唁。
大臣国柱石,忧喜相连缠。
反躬既遗阙,何以率州县?
寄与要津人,有舌未宜咽。
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天子虽有万国,但治理却未能遍及。百官各自分工,彼此依靠。日常的宣告和贵族的交往都是依赖于亲近的关系。若是权位不稳,勤奋和懈怠随时可能变化。除非是勃氏那样的朋友,不然如何能够通报政务?而如今世事多变,军府也难得闲暇。战事一旦失控,连蚂蚁都能在台殿上钻洞。朝廷的旧事被抛在一边,新的公文却不断呈上。来的人迟迟未至,留下的人如秋燕般冷清。安于现状等待日子过去,退回私人事务。奸邪和贪婪趁机而入,百姓的疾苦又有谁来问候?大臣如国之柱石,忧乐交织难以分开。反观自己已然遗忘职责,如何能管理州县?寄给重要官员的信,虽有言辞却不宜轻言妥协。
刘基(1311-1375),字士余,号靖节,元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对元代的历史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诗风沉郁悲凉,常反映对时事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心。
该诗作于元代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当权者的失望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感时述事十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古诗。诗中,刘基通过对国家治理现状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他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诗人指出天王虽有万国,但治理却无法兼顾,隐含对统治者能力的质疑。接着,百官各自为政,彼此依赖,显示出官场的复杂与利益交织。诗中多次提及“勤怠”、“奸贪”等词语,反映出官员的懈怠与腐败,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更加重了民众的苦难。
诗的后半部分,刘基以“蚁穴偾台殿”形象地比喻小问题可能引发的巨大危害,提醒统治者要慎重对待每一个细节。同时,诗人对大臣的忧喜相连的描写,反映出他对官员心理状态的洞察。最后,他反思自己的职责,表达出一种无奈与责任感。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更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感。
天王有万国,抚治不能遍。
百僚分所司,控制倚方面。
旬宣贵浃洽,付托属隆眷。
易置苟无恒,勤怠朝夕变。
自非勃氏俦,何官匪邮传。
矧兹世多故,军府希闲宴。
戎机一以失,蚁穴偾台殿。
公庭委旧事,书牍呈新选。
来者且迟迟,在者同秋燕。
偷安待日至,退托从私便。
奸贪遂乘隙,民病孰与唁。
大臣国柱石,忧喜相连缠。
反躬既遗阙,何以率州县?
寄与要津人,有舌未宜咽。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官员懈怠现象的深刻反思,呼吁治理者应关注民生疾苦,强化责任感。诗人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诗中提到的“天王”指的是哪一类人物?
A. 官员
B. 皇帝
C. 平民
D. 商人
“蚁穴偾台殿”在诗中用来比喻什么?
A. 小问题可能导致的巨大灾难
B. 小动物的繁衍
C. 建筑的质量问题
D. 国家繁荣的象征
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乐观
B. 无所谓
C. 忧虑
D. 轻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