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1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11:49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即杭州)的美丽景致和繁华的歌舞生活。青山如同重叠着,楼阁在山外林立,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息?暖和的春风使得游人陶醉,大家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即汴京,今天的开封),仿佛忘却了这里的独特魅力。
林升,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诗作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其作品多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繁华场景的细腻观察。
《题临安邸》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活动活跃。诗人通过对杭州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这个繁华城市的赞美与向往。
《题临安邸》是林升的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作,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杭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诗中“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开头,便以层层叠叠的山水景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勾勒出杭州的独特地貌。接下来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则引发了人们对繁华生活的思考,诗人似乎在感叹,尽管歌舞之声此起彼伏,却也隐含着对繁华背后虚无的反思。
“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日暖风的温柔,令游人沉醉其中。这里的“醉”不仅是指酒醉,更是指对美景的迷恋与陶醉,展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感动。而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诗的高潮,表达了游人将杭州视为家乡汴州的归属感,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美好的向往。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艺术价值的深层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杭州的美丽景色和热闹的歌舞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蕴含了对繁华背后虚无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中的“山外青山”指的是?
A. 只有一座山
B. 多重的山景
C. 山的颜色
“西湖歌舞几时休”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繁华生活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把杭州比作哪个城市?
A. 洛阳
B. 汴州
C. 成都
答案: 1.B 2.B 3.B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