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2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25:23
桃花源诗的原文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在乱世中,贤者们为了避世而逃避,商山之中美丽的女子也随之而去。往日的足迹逐渐消失,前来的小路也变得荒废。人们安于农耕,日落时分在各自的地方休息。桑树和竹子提供着余荫,农作物随着季节而生长。春天,蚕丝收获,秋天,丰收不需上缴税赋。荒僻的道路上,鸡犬相闻相叫,古老的祭品依旧保持着传统,衣着也没有新式样。孩子们自由地唱歌,快乐地游玩。草木在四季中各有其节,树木在风中知道寒暑的变化。尽管没有历代的记载,四季自会循环更替,生活悠然自得,何必劳心费神?奇妙的踪迹隐匿于五百里之外,一朝打开神秘的境界。淳朴和狭隘的本性本是不同的,最后又回归到隐秘的地方。请问那些游方的士人,如何测量尘世的喧嚣?我愿乘着清风,高举着寻求我的契约。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隐士,因反对官场腐败而辞官,追求田园生活。
《桃花源诗》创作于陶渊明辞官后,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赞美,表现出对政治动荡的不满。
《桃花源诗》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现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中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过着宁静而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更替,生活节奏自然和谐。陶渊明通过对田园生活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动乱与政治腐败。诗中“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更是直接道出陶渊明的生活哲学,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回归自然和简朴的生活,而非追求名利和地位。诗的结尾通过“借问游方士”,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理想的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哲学思想。
桃花源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国家的忧虑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描述
诗中提到的“鸡犬互鸣吠”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表示战争的吵闹
B. 代表人们安居乐业
C. 形容城市的喧嚣
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渴望权力
B. 追求富贵
C. 向往简朴的田园生活
以上内容为《桃花源诗》的解析与学习资料,供您参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