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4:1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4:15:53
己酉岁九月九日
作者: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秋天的傍晚已经来临,凄凉的风伴随着露水交织。
蔓延的草木再也无法繁茂,园中的树木也空自凋零。
清新的气息澄清了余下的浑浊,遥远的天际显得高远。
哀伤的蝉声无声无息,成群的雁在云霄中鸣叫。
万物的变化都在追寻,人生难道不是在辛劳吗?
自古以来万物皆有生灭,心中思念使我焦虑。
我该如何表达我的情感?不如饮浊酒自我陶醉。
千年之后的事情无法知晓,不如珍惜眼前的今朝。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后世称陶潜。魏晋时期的诗人,以其田园诗著称,主张自然、朴素的生活,反对官场的腐败与虚伪。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情趣,表现出淡泊名利的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己酉年(公元399年)的重阳节,正值秋天,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去的怀念。
陶渊明的《己酉岁九月九日》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整体氛围显得凄凉而深沉。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引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在“靡靡秋已夕”中,秋天的傍晚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悲伤的感觉,恰如人生的短暂与易逝。接着,“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机的消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以清气与哀蝉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冷清与内心的惆怅。
在对人生的思考中,诗人借用“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的句子,表达出对人世间苦乐无常的感悟,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哲学思考。最后,诗人选择以“浊酒且自陶”来化解心中的忧愁,显示了他对生命的达观态度,强调了珍惜当下的意义。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更深刻地反映出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陶渊明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强调了珍惜当下与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靡靡秋已夕”中的“靡靡”是什么意思?
A. 清澈
B. 细微
C. 昏暗
D. 明亮
诗中提到的“蔓草不复荣”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生活的艰辛
C. 自然的衰败
D. 友情的消逝
陶渊明在诗中选择用“浊酒且自陶”来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达观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