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2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26:12
塞上曲
作者:陆游 〔宋代〕
茫茫大碛吁可嗟,
暮春积雪草未芽。
明月如霜照白骨,
恶风卷地吹黄沙。
驼鸣喜见泉脉出,
雁起低傍寒云斜。
穷荒万里无斥堠,
天地自古分夷华。
青毡红锦双奚车,
上有胡姬抱琵琶。
犯边杀汝不遗种,
千年万年朝汉家。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诗人在茫茫的沙漠中感叹,春天已过,但积雪依旧未融,草木尚未发芽。明亮的月光如霜般照耀着白骨,狂风将黄沙卷起,令人感到凄凉。驼铃声声,喜悦地看到泉水流出,雁阵低飞,伴随寒云而行。荒凉的边地万里无驿站,自古以来,夷族与华夏一直是分隔的。青色的毡车上装载着华丽的锦缎,上面坐着一位抱着琵琶的胡姬。侵犯边疆、屠杀敌人绝不留种,千年万年,依然朝着汉朝的方向前进。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报国,作品多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陆游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在悲痛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
《塞上曲》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之际,金朝与南宋的战争不断,边关战事频繁。陆游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战士的敬意。在此背景下,诗人在描绘边塞景象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和对战争的反感。
《塞上曲》是陆游的一首经典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边疆的荒凉与战乱的无情。诗的开头“茫茫大碛吁可嗟”,用感叹的口吻引入,既显示出边塞的辽阔,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无奈和忧伤。接下来的描写中,积雪、寒风、白骨的意象交相辉映,增强了荒凉的氛围。
诗的中段“驼鸣喜见泉脉出,雁起低傍寒云斜”,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出生命的希望与生的渴望。尽管环境恶劣,依然可以找到泉水和飞雁,这与前面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
最后几句则转向对战争的反思,强调了历史的延续和民族的斗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边疆侵犯的愤怒,告诫敌人不应轻视汉族的坚韧。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边疆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同时展现了对家国的深切关注与希望。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描绘,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着具体的景象,也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象征。
诗中描绘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诗人对边疆环境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胡姬”是指什么?
陆游的《塞上曲》与高适的《塞下曲》在主题上都涉及边疆,但前者更侧重于描绘战乱的惨状,而后者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两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