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1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12:16
南天竺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粉红朵子不胜簪,
何日移根鹫岭深。
碎颗绿攒知暑过,
乐枝红透得霜侵。
凉分细叶犹张盖,
秀结枯条可架禽。
忆着花开花谢处,
假山亭畔石池阴。
这朵粉红的花儿娇嫩得无法用簪子插住,
不知何时能将它的根移到鹫岭的深处。
那碎碎的绿色颗粒聚集在一起,表示夏天已经过去,
而这快乐的枝条在霜中愈加鲜艳。
凉风中,细细的叶子仍然舒展着遮盖,
秀丽的枝条上可以搭建鸟巢。
我常常想起那花开花谢的地方,
在假山亭旁边的石池阴影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鹫岭”可能隐喻高洁的理想或境界,而“假山亭畔石池阴”则描绘了诗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于宋代,诗人及文学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创作背景:
《南天竺花》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情厚谊。
《南天竺花》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诗作,通过对南天竺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诗中“粉红朵子不胜簪”一句,生动地传达了花朵的娇嫩,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脆弱的思考。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花与季节的变化紧密结合,透过“知暑过”与“得霜侵”,描绘出时间流逝带来的生长和凋零。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引发读者对生命轮回的深思。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凉分细叶犹张盖”展现了自然的凉爽和生机,给人以舒适的感受。而“忆着花开花谢处”则引发读者对过往的追忆,唤起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何日移根鹫岭深”中的“鹫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乐枝红透”是在描绘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