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5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51:06
闵谗狡二章
彼狡之将死,若有以见。
既见既恶之,引袂蒙面。
谓人莫尔辨,而自辨之。
谁谓无鬼,孰俾之谴。
这首诗表达了对谗言和狡诈之人的深恶痛绝。诗中描绘了一个狡诈的人即将死亡,似乎有某种可视之物。既然看见了,就厌恶他,用衣袖遮住脸。人们说你分辨不出他,但他却自我辩解。谁说没有鬼神,谁能对他进行惩罚呢?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云峰,南宋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词。梅尧臣的诗风格简练、清新,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性思考为主题,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闵谗狡二章》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时,诗人通过对谗言与狡诈之人的描绘,表现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陋的愤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狡诈与谗言所带来的恶果。诗的开头通过“彼狡之将死”一句,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正义和清算。接着,诗人用“既见既恶之,引袂蒙面”生动地表现出对狡诈之人的厌恶,画面感极强。
诗中“谓人莫尔辨,而自辨之”一句,巧妙地揭示了谗言者的自我辩解,暗示了谗言和狡诈往往伴随着对他人的误导与操控。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思考道德与正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人性中的虚伪与矛盾。
最后一句“谁谓无鬼,孰俾之谴”则引发了对正义与惩罚的深层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渴望,也暗示了即使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依然潜藏着对恶行的惩罚与制裁。
整首诗传达了对谗言和狡诈的强烈反感,揭示了在社会中,恶行可能不会立即受到惩罚,但最终会有其应得的结局,强调了正义的最终实现。
诗中“彼狡之将死”意指什么?
诗中“引袂蒙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谁谓无鬼,孰俾之谴”意在质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