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时间: 2025-05-02 11:57:22

诗句

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7:22

原文展示

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白话文翻译

在亭子的栏杆下,眺望汉江的水面,碧绿的水波在无风的日子里如同镜子般清晰。
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光芒,映照出河洲的影子,木筏的头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传来潭水的声音。
船帆停靠的地方,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在砧板上敲打的声音,让我想起归来的旅客的情绪。
使者徘徊在这里,心情愉悦,诗兴高涨,吟诵时并不逊色于谢宣城。

注释

  • 亭栏:指亭子的栏杆。
  • 汉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江。
  • 浮绿:形容水面清澈,绿意盎然。
  • 日脚:日落时的光辉。
  • 樯帆:船的桅杆和帆。
  • :砧板,指加工食物的工具,常用于打磨。
  • 使者:指传递消息的人。

典故解析

  • 谢宣城:谢宣城是谢灵运的别称,他是南朝齐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在当时影响深远,并被后世广泛传颂。

创作背景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韩钦圣游览襄阳时,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江面,水波荡漾,如同一面明镜,反射着周围的景物。这里的“无风”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心境的写照,诗人此时心中无忧,尽情享受周围的美好。

接着,诗人描绘了日落的美景,“日脚穿云射洲影”,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光辉,映照出江面上小洲的影子,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槎头摆子出潭声”,则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水面轻微荡漾的声音,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在后两联中,诗人以“樯帆落处远乡思”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船帆的停靠让他想到了离家在外的游子,心中不禁涌起思乡情绪。而最后一句“高吟不减谢宣城”则表达了他在此情此景中的喜悦心情,尽管他吟咏的兴致丝毫不减,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亭栏下望汉江水:在亭子的栏杆下,远望汉江的水面,开头即设定了一个优雅的环境。
  2. 浮绿无风写镜明:水面平静如镜,映出四周的景象,表现了宁静的美。
  3. 日脚穿云射洲影:夕阳透过云层,照射在河洲上,形成美丽的影子,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4. 槎头摆子出潭声:木筏轻轻摇动,发出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水面的动感。
  5. 樯帆落处远乡思:船帆停靠的地方,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6. 砧处动时归客情:砧板上敲打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归来的游子,表现了归乡的情感。
  7. 使者徘徊有佳兴:传递消息的人在此徘徊,心情愉悦。
  8. 高吟不减谢宣城:诗人尽情吟咏,心绪高昂,不逊色于著名的谢灵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绿无风写镜明”,将水面比作明镜,形象生动。
  • 对仗:如“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绪也随之飘荡,表现出一种对人生、对家乡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江:象征着故乡和思乡情感。
  • :象征着宁静的栖息地,提供了一个欣赏自然的视角。
  • :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樯帆:象征着游子与远方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绿无风写镜明”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A. 动荡的水面
    • B. 清澈平静的水面
    • C. 暴风雨中的水面
    • D. 褐色浑浊的水面
  2. 诗中提到的“使者”最可能指的是?

    • A. 传递信息的人
    • B. 远方的旅客
    • C. 一位诗人
    • D. 一个渔夫
  3. “樯帆落处远乡思”中“远乡”指代的是?

    • A. 诗人所处的地方
    • B. 诗人思念的故乡
    • C. 诗人曾游历的地方
    • D. 诗人希望去的地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但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景色描绘上与梅尧臣的作品相似,但更多强调了壮观与气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思妇眉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 木芙蓉花下招客饮 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酬皇甫宾客 和王十八蔷薇涧花时有怀萧侍御兼见赠 偶吟自慰兼呈梦得(予与梦得甲子同,今俱七十) 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 立秋日登乐游园 秋雨中赠元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车站 音字旁的字 骇状殊形 舟字旁的字 不甘后人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有目共赏 酸凄 雠杀 包含根的成语 大嫂 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卒擅天下 三点水的字 月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选士厉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