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3:43
昨日罗刹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昨天是罗刹的心,今天是菩萨的面孔。
罗刹与菩萨之间,只隔着一条线。
释显嵩,宋代的高僧,精通佛教教义,以诗词表达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佛理的理解。其作品常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作者通过对比罗刹与菩萨,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旨在启发人们对自身内心的反思。
这首《偈》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恶并存的复杂性。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昨日与今日的变迁,象征着人心的转变。罗刹与菩萨作为佛教中的两种极端象征,分别代表了邪恶与善良,作者通过“心”和“面”的对比,暗示出同一内心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与价值观。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则是全诗的精髓所在,强调了人性中善与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在细微之处相互转化的。这句诗让人深思,真正的善与恶往往存在于人心的最深处,善恶的界限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般清晰。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反映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众生皆有佛性,善恶共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与佛理的深刻理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整首诗探讨了善与恶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转变与反思,提醒人们关注自身情感与道德的复杂性。
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佛教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善恶并存的哲理。
“罗刹”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的“菩萨”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说明了什么?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白居易用自然景象反映人生无常,而释显嵩则通过内心冲突探讨善恶的相对性,二者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