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8:07
感时述事(十首)
作者:刘基
五谿旧三苗,蛇蚓相杂处。
其人近禽兽,巢穴依险阻。
起居任情欲,斗狠竞爪距。
况能识君臣,且不顾子父。
所以称为凶,分北劳舜禹。
先朝慎羁縻,罔俾来中土。
胡为倏而至,驰骤如风雨。
见贼但趑趄,逢民辄俘虏。
腰缠皆金银,衣被俱绣组。
所过恶少年,改服投其伍。
农家劫掠尽,何人种禾黍。
盗贼有根源,厥咎由官府。
任将匪能贤,败衄乃自取。
奇材何代无,推诚即心膂。
谁哉倡此计,延寇入堂宇。
割鼻救眼睛,于身竟奚补。
浙西耕桑地,百载安生聚。
自从甲兵兴,征敛空轴杼。
疲氓真可怜,忍令饲豺虎。
追忆至元年,忧来伤肺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现了对社会动乱和民生困苦的深切忧虑。诗中提到,昔日的三苗之地,蛇虫混杂,生活的人类犹如禽兽,栖身于险峻的巢穴中。人们的生活随意而放纵,互相残杀,毫无君臣之分,更不顾父子之情,因此被称为凶恶的时代。北方劳苦的舜和禹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曾经的朝代对百姓有约束,不能让外敌侵扰中原。然而外敌为何突然光临,如同疾风暴雨。面对强盗,百姓无奈退缩,被捕者满街都是。那些贼人腰缠万贯,衣着华丽,所到之处,恶少年纷纷改换衣服投身其中。农田被抢劫殆尽,谁来再种庄稼呢?盗贼的根源在于官府的腐败。即使有贤能之士,结果也是自取灭亡。任何时代都有杰出人才,只要真心推诚,便能得到支持。是谁倡导这种策略,把敌人引入家中?割掉鼻子救眼睛,最终对自身又有什么补救呢?浙江西部的耕地,百年来安宁安居。自从兵戈兴起,征税使得百姓空无所获。可怜的农民,忍受着饲养豺虎的痛苦。追忆元朝时期,忧虑常常使我心痛。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天池,明代初期的著名文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了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刘基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感时述事》写于明代初期,正值国家刚刚建立之际,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与忧虑,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警示统治者应重视民生。
刘基的《感时述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构建出一个充满动荡与苦难的社会图景。诗中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诗人通过对古代三苗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现出对人性堕落的强烈批判。生活在险恶环境中的人们,放纵情欲,互相残杀,已然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和道德约束。
而当外敌侵扰、盗贼横行之时,普通百姓更是无处可逃,成了战乱的牺牲品。诗人通过“腰缠皆金银,衣被俱绣组”的描绘,揭示了强盗的猖獗以及社会的不平等。面对这些侵害,民众只能选择忍耐,体现了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刘基以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勾勒出一个动荡的时代,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忧虑。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不断回荡,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揭示了历史的悲剧与现实的苦难,批判了统治者的无能与腐败,呼唤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诗中提到的“三苗”是指什么?
“见贼但趑趄”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农家劫掠尽”,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