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5:21
春兴
作者: 刘基 〔元代〕
近闻丹诏出天闱,
圣主鸣谦下土知。
岂意豺狼犹桀黠,
未随干羽格庭墀。
四郊多垒忠臣耻,
百战无前壮士规。
寄语总戎熊虎耐,
莫教长愧伐檀诗。
最近听闻皇上的诏书已经下达,圣主谦恭地知道了民间的疾苦。怎料那些豺狼般的奸臣仍然狡猾,未能随着朝廷的法度被剔除干净。四周的边疆中,许多忠臣的耻辱堆积如山,英勇的战士们在战斗中毫无前途。特地寄语统帅熊虎,希望他能耐心应对,不要让长久以来的荣耀在伐木诗中蒙羞。
刘基,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闻名,尤其在元末明初之际,积极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最终帮助建立了明朝。
《春兴》创作于元代末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慨。刘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忠臣和壮士的尊重和期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士人的情怀。
《春兴》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古诗,诗中通过对政治现状的深刻观察,表达了对忠臣和壮士的赞美以及对奸臣的痛恨。开头两句描绘了朝廷的动向,皇帝的谦恭表明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但紧接着的“岂意豺狼犹桀黠”一语,瞬间揭示了政治的黑暗面,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愤怒。
在诗中,四郊的忠臣被耻辱所包围,真正的壮士却在战斗中无能为力,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国家危机的深重。最后的寄语,既是对统帅的期望,也是对未来的无尽担忧。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忠臣壮士的崇敬,以及对奸臣的愤怒,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春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基
D. 白居易
“豺狼”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忠臣
B. 阴险的权臣
C. 勇士
D. 皇帝
诗中提到的“总戎”指的是谁?
A. 皇帝
B. 军队的统帅
C. 忠臣
D. 壮士
答案:
对比刘基的《春兴》和杜甫的《春望》,二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刘基更强调对忠臣和壮士的期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无奈和对社会的深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