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4:13
《唐太宗吞蝗》
作者:吴兢 〔唐代〕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在观二年,京城发生旱灾,蝗虫大肆侵袭。太宗皇帝进入园中查看禾苗,见到蝗虫,捡起几只,感慨道:“人以谷物为生,而你们却以此为食,这是在危害百姓。若百姓有过错,那也是我一个人的责任。你们若有灵气,就去蚕食我的心肠,不要去伤害百姓。”于是他决定吞下蝗虫,但身边的人纷纷劝阻说:“恐怕这样会生病,不可!”太宗希望将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何必躲避疾病呢?于是他便吞下了蝗虫。
作者介绍:吴兢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因其在历史编纂方面的贡献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往往表现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太宗时期,当时正值干旱和蝗虫灾害,民生困苦。唐太宗为了保护百姓,表现出其宽厚仁慈的一面,显示出帝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唐太宗吞蝗》通过描写唐太宗面对蝗虫灾害时的决策,表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仁爱之心。诗中,太宗以“人以谷为命”开篇,强调了粮食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进而指出蝗虫的行为对百姓的危害。这一段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接下来的“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更是显示了太宗愿意以自己的痛苦来换取百姓的安宁,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崇高的,帝王理应以民为重,这种思想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后,太宗的吞蝗行为不仅是出于对百姓的怜惜,更是对自己责任感的直接体现。他希望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将灾难转移,表现出一种无畏的决心和勇气。诗的结尾部分虽然带有一丝悲壮,但也让人感受到太宗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唐太宗对百姓的关心与责任,展现了伟大的仁爱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唐太宗吞蝗》是在哪一年创作的?
A. 贞观三年
B. 观二年
C. 贞观二年
D. 观三年
诗中太宗对蝗虫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残忍
B. 仁慈
C. 漠不关心
D. 恐惧
太宗决定吞下蝗虫的原因是什么?
A. 想要尝试蝗虫的味道
B. 希望将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
C. 想让百姓看到他的勇气
D. 由于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