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9:14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钓公来信自松江,
三尺春鱼拨剌霜。
腹内旧钩苔染涩,
腮中新饵藻和香。
冷鳞中断榆钱破,
寒骨平分玉箸光。
何事贶君偏得所,
只缘同是越航郎。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
这首诗是为了回应鲁望所写的信件,信中提到他在松江的钓鱼经历。
他钓到了一条三尺长的春鱼,鱼身在清晨的霜气中闪烁。
鱼腹中有旧钩,沾满了青苔,变得滑腻;
鱼腮里则有新饵,混合着水草的香气。
这条鱼的冷鳞上,有着像榆钱一样的破损;
寒冷的骨架上,分开了玉箸的光辉。
为什么我特别送给你这样一条鱼呢?
只因为我们都是越地的航行者。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太初,号乐天,唐代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特别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情。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鲁望的信件有关,鲁望在松江钓鱼的经历引发了皮日休的灵感。诗中通过描写鱼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他们共同的背景和情谊。
皮日休的《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是一首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春天钓鱼的场景,展现了鱼的形态、质感和鲜活气息。起初,诗人通过“钓公来信自松江”引入背景,传达出一种亲切的友谊。接着,诗人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鱼的状态,运用“旧钩苔染涩”和“新饵藻和香”等细节,不仅表现了鱼的外在形态,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诗中“冷鳞中断榆钱破,寒骨平分玉箸光”,用比喻和对仗的手法,传达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只缘同是越航郎”则将诗人与鲁望的共同背景凸显出来,流露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通过描绘春鱼的细腻状态,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突显了友谊的珍贵。
诗中提到的“松江”是指哪个地方?
诗中“何事贶君偏得所”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