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3:53
小圃初开清潩岸,
名花近取宛丘城。
争言千叶根难认,
忽发双葩眼自明。
谪堕神仙终不俗,
飞来鸾凤有余清。
细锄瓦砾除荆棘,
未可令齐众草生。
小园子里,初春的花朵在清澈的水岸边悄然开放,
名贵的牡丹花正好在宛丘城的附近盛开。
人们争论千叶牡丹的根难以识别,
而我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它的双瓣花,眼前顿时变得明亮。
即使被贬谪成了神仙,仍然不显得庸俗,
飞来的鸾凤依旧是那么清雅。
我细心地除去瓦砾和荆棘,
不能让杂草在这里生长。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老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被贬谪之后,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诗中以牡丹为题,象征高洁和坚韧的精神。
《移陈州牡丹偶得千叶二本喜作》是一首描绘牡丹的诗,贯穿着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小园子里牡丹盛开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与名花的亲密接触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花的美丽,更在品味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争言千叶根难认,忽发双葩眼自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千叶牡丹的独特欣赏。尽管外界对其根的辨识难度有所争议,但在诗人的眼中,双瓣的花朵却使一切变得清晰可见。这种对美的敏锐感知,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与独特视角。
“谪堕神仙终不俗,飞来鸾凤有余清。”这几句显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淡然与从容。尽管身处逆境,诗人依然保持高洁的情操,象征着他的内心自由与高尚。诗中通过鸾凤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追求。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通过细心地清理杂草,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状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名花是什么?
“细锄瓦砾除荆棘”中的“荆棘”象征什么?
诗人对待贬谪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