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5:00
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
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
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
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感慨。登高望远,却感到无尽的怨恨,眼前满是烽火连天,令人不忍直视。心中难以释怀,对国家的愧疚感油然而生,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却因官职的缘故而感到无能为力。长河边的马邑,西风呼啸,枯树上蝉声凄凉,夕阳染红了天边,显得更加寒冷。最后,诗人发出感叹,想要问问谁能像砥柱一样挽救这狂风暴浪。
张秉铨,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是国家面临外患内忧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津门感事 其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深刻情感的作品。诗人在高处眺望,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无尽的愤懑与哀伤。诗的开头以“恨无端”揭示了内心的烦恼,接着以“满目烽烟”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令人心痛。作者对国家的负疚感通过“未了寸心惭负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深度让人感到悲壮。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长河、枯树与蝉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象征着战乱带来的萧条与孤独。最后一句“问谁砥柱挽狂澜”不仅是对未来的期盼与呼唤,也表达了对能够担当重任者的渴望。整体来看,诗作在情感表达上深刻而细腻,语言简练却充满力量,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全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与无力感,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A. 描绘自然景象
B. 直接抨击政府
C. 讲述个人故事
D. 描述历史事件
答案:A
“恨无端”中的“无端”是什么意思?
A. 有原因
B. 无缘无故
C. 有头有尾
D. 难以理解
答案:B
“砥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支撑国家的人
C. 风雨
D. 个人的理想
答案:B
张秉铨的《津门感事 其一》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的主题,都是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感慨。杜甫在《春望》中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表现出对家国的忧虑与思考。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强烈的共鸣,但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张秉铨的《津门感事 其一》,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历史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