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4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7:35
原文展示:
纷纷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尝体认来。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骊岫拨残灰。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
岁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白话文翻译:
纷纷的儒家学者相互攻击和排斥,我对此有过切身的体会。
我曾在嵩山面对空荡荡的壁面,曾在骊岫拨动残存的灰烬。
像颜闵这样的贤人如今已去世,古代的彭聃又在哪里呢?
在岁末的雪中遇见了族人,回到此处仍未忘记前人的遗骸。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云溪,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深沉著称,往往反映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宋朝衰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儒家学说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与对当时学术争论的看法。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和竹溪三诗·昌黎与孟简尚书书》通过对古代贤人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儒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诗中“纷纷儒墨互攻排”开头便直指当时学界的争鸣,表现出知识分子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相互排斥。接着,诗人通过嵩山和骊岫这两个意象,传达了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忆,似乎在探讨当代人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和差距。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一联,表达了对贤人逝去的惋惜,指出如今贤德之士已难觅,令人感到悲哀与无奈。最后,以“岁晚雪中逢族子”收尾,诗人显露出对族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情感也愈加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同时,通过意象的运用,如“雪”、“骸”等,传达出诗人的忧伤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贤人逝去的惋惜,对当代知识分子争论的反思,以及对历史遗留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贤如颜闵”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颜回
C. 老子
D. 荀子
诗中提到的“骊岫”象征着什么?
A. 繁荣
B. 历史的遗迹
C. 未来的希望
D. 个人的孤独
诗人对当代学术争论的态度是:
A. 支持
B. 无所谓
C. 反感
D. 不明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此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历史与人事的感慨,但刘克庄更注重对古贤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