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5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1:02
孤山岁晚,石老树查牙。逋仙去。谁为主。自疏花。破冰芽。乌帽骑驴处。近修竹,侵荒藓,知几度。踏残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独耐朝寒峭,翠袖笼纱。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水绕云遮。思无涯。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语。冻蜂衙。瀛屿月,偏来照,影横斜。瘦争些。好约寻芳客,问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琼朵。插鬓鸦。唤起春娇扶醉,休孤负锦瑟年华。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风沙。吹断城笳。
在孤山的岁末,老石头上长着树,树木苍老,像是查牙一样。仙人已去,谁来掌控这一切?自有清香的梅花绽放,破冰而出。骑着驴子、戴着乌帽的我,在修竹旁,踏着荒草,走了多少次?踩着残雪,追逐着晴天的霞光。在空谷中,佳人独自忍受着清晨的寒冷,翠绿的衣袖轻轻笼罩着她的身姿。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梦中总是相互思念。水环绕着,云朵遮挡着,思绪无尽。又在苔藓的枝头,留有香痕,像幺凤的啼鸣。冻蜂在蜂房里嗡鸣。瀛屿的月亮偏偏照过来,影子斜斜地投射。瘦弱的身影争着去探访,想要邀请寻芳的朋友,问问以前的那家人。重重地呼唤酒,采摘琼花,把它插在头发上。唤醒春天的娇媚,扶着醉意,不要辜负这锦瑟的年华。怕这美丽的芳华不再,回头却容易被风沙吹散,吹断了城中的笛声。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色、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孤山之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的怀念,反映了元代人对于孤独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感悟。
《六州歌头 孤山寻梅》是一首集自然美与内心情感于一体的诗。诗中描绘了孤山的冬日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追寻与思考。孤山的沉寂与自然的冷清相映成趣,诗人以“孤山岁晚”开篇,直接引入背景,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描绘了梅花破冰而出的场景,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空谷佳人的描写,展示了对美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承受。她“独耐朝寒峭”,体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孤独的承受。诗中“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则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最后,诗人通过对酒的呼唤、对花的采摘,展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心中有对流逝时光的惋惜,但仍然渴望抓住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这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上深厚,展现了元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孤山的景色与梅花的绽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的怀念,反映出一种在孤独中追求美好与生命的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乌帽骑驴”,这个形象代表什么?
a) 仙人
b) 隐士
c) 诗人
d) 游方者
诗中“踏残雪,趁晴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孤独的接受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翥的《六州歌头 孤山寻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有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但张翥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孤独之感,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与对爱情的思考。两者皆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