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昙、嵩、寂三上人

《寄昙、嵩、寂三上人》

时间: 2025-05-10 07:59:16

诗句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9:16

原文展示:

长学对治思苦处,
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
无可对治心更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痛苦的思考与对生死的理解。长久以来,学习如何对抗痛苦,反而使人更加痛苦;而今我明白了无生无死的道理,因此内心更加平静,没有什么可对治的了。

注释:

  • 长学:长时间的学习。
  • 对治:指通过修行或学习来克服或对抗痛苦。
  • 思苦处:思考痛苦的地方。
  • 偏将:偏偏用,强调一种矛盾的情况。
  • 无生死:没有生与死的概念,强调生死的虚幻。
  • 无可对治:没有可以对抗或解决的痛苦。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生死”概念,源自佛教思想,强调生与死的循环和超越。诗中“无生死”反映了对生死观念的超越,表达了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子猷,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曾任翰林学士,擅长诗歌,作品多涉及人生哲学、社会风貌等,风格清新、质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对人生、痛苦和生死的思考时期,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个人心灵的追求。生死问题在唐代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元稹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诗的第一句“长学对治思苦处”表明了诗人长期以来的学问与修行,试图对抗内心的痛苦。这种对治的方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痛苦的体验,因为人们常常在思考中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焦虑。

接下来的“偏将死苦教人间”则揭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苦难的教训,似乎在告诫读者,面对死亡和苦难时,我们常常变得更加无助和痛苦。而最后两句“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则体现了诗人的顿悟,他通过对生死的超越,达到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深邃的哲理,让人反思如何以更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死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学对治思苦处: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痛苦的地方,强调了对痛苦的关注与应对。
  2. 偏将死苦教人间:反而将死亡的苦难教给了人们,表明对死亡的恐惧反而加深了痛苦。
  3. 今因为说无生死:如今理解了无生与死的真谛,表明一种新的觉悟。
  4. 无可对治心更闲:没有什么可以对抗的了,内心自然更加安宁。

修辞手法:

  • 对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前者是痛苦的思考,后者是心灵的解脱。
  • 反复:通过强调“无生死”,反复强化了超越生死的主题。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痛苦和生死的思考,最终领悟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诗人通过对生死的反思,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心境,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中的痛苦、烦恼。
  • 生死: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存在的虚幻。
  • 心闲:象征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学对治思苦处”的意思是?

    • A. 长时间学习如何快乐
    • B. 长时间学习如何对抗痛苦
    • C. 长时间思考生与死
  2. 诗人通过什么达到了内心的宁静?

    • A. 学习佛教经典
    • B. 理解无生死的真谛
    • C. 逃避现实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关注人性和生活的苦乐,但元稹的作品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送僧归越 建溪十咏 其五 梨山 咏醉 洞户 送章頔寺丞之巴陵 次韵和表弟张湜秋霁之什 姚起居赴两浙转运 陈小著從易知邵武军 景德朝日三首 偶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麻麻亮 双人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包含睡的成语 耀眼锃光 雷电 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示字旁的字 长发其祥 鱼水之欢 加官进禄 白发朱颜 包含铮的词语有哪些 沛渥 革字旁的字 夜开头的成语 流沉 血字旁的字 仰事俯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