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05
《相和歌辞·董逃行》 (元稹 著)
董逃董逃董卓逃, 揩铿戈甲声劳嘈。 剜剜深脐脂焰焰, 人皆数叹曰, 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膏销骨尽烟火死, 长安城中贼毛起。 城门四走公卿士, 走劝刘虞作天子。 刘虞不敢作天子, 曹瞒篡乱从此始。 董逃董逃人莫喜, 胜负翻环相枕倚。 缝缀难成裁破易, 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 欲学裁缝须准拟。
董卓逃跑了,逃得飞快,戈甲碰撞声令人劳累而嘈杂。刺剜伤口的火焰在燃烧,人们都叹息道,你为何不记得每年都从我身上取走的脂膏。脂膏尽了,骨头也被烟火熏死,长安城里贼匪四起。城门外,士人们四处奔走,劝说刘虞去当皇帝。刘虞却不敢称帝,曹操的篡位乱象从此开始。董卓逃跑了,人们并不欢喜,胜负交替如同相枕而卧。缝合难以成形,裁剪却容易,何况曲针无法施展巧妙的手法,想要学会裁缝必须得有明确的目标。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号香山,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以言志”,擅长描写人生苦乐,表达对社会的关怀。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董卓在朝政中的乱象时期,诗中反映了对权臣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董逃行》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董卓逃亡的情景以及社会的动乱。诗中反复提到“董逃”,强调了董卓逃离的急迫和人们的恐慌。通过“铿戈甲声”和“剜剜深脐”的描写,诗人利用激烈的声音与疼痛的意象,传达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焦虑。尤其是“膏销骨尽”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在战争中被剥削、被消耗的无奈与悲哀。
随着诗歌的推进,作者通过对刘虞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士人的无奈与挣扎。他们劝说刘虞称帝,然而刘虞由于恐惧而选择逃避,这种犹豫不决反映出当时权力斗争的激烈与复杂。最后,诗意转向对命运的反思,指出“缝缀难成裁破易”,暗示了在历史变迁中,人们的努力与挣扎是多么脆弱而易碎。
整首诗以董卓的逃亡为线索,揭示了战乱对人们的影响,同时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困惑,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批判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董逃”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刘虞
B. 曹操
C. 董卓
D. 王允
诗中“膏销骨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哀与无奈
D. 期待
“缝缀难成裁破易”意在表达什么?
A. 努力的成果
B. 失败的容易
C. 战争的残酷
D. 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