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听《华严》诗

《听《华严》诗》

时间: 2025-05-02 10:59:04

诗句

法席开广方,缁徒满胜筵。

圣众随云集,天华照日鲜。

座分千叶华,香引六铢烟。

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

一音宣妙义,七处重弘宣。

唯心明八会,涤虑体三禅。

既悟无生灭,常欣佛现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9:04

听《华严》诗

作者: 武则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法席开广方,缁徒满胜筵。
圣众随云集,天华照日鲜。
座分千叶华,香引六铢烟。
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
一音宣妙义,七处重弘宣。
唯心明八会,涤虑体三禅。
既悟无生灭,常欣佛现前。


白话文翻译:

法座宽广而开阔,僧侣们齐聚盛筵。
圣众如云般聚集,天上的花朵照耀着日光鲜艳。
座位上分布着千朵花,香气引来如六铢般的烟雾。
钟声传来,响彻于有顶之处,梵音悠扬,韵味无边。
一声音宣扬着妙义,七处同时重申宣扬。
唯有心明白八会,洗净内心体悟三禅。
既已悟得无生无灭,常常欢欣在佛前。


注释:

  • 法席: 法坛,佛教讲经说法的地方。
  • 缁徒: 指僧侣,缁是指黑色僧衣。
  • 胜筵: 盛大的宴席,通常指佛教的法会。
  • 天华: 天上的花,象征佛教的美好境界。
  • 六铢烟: 六铢是古代的一种货币,香烟如六铢般轻盈。
  • 梵响: 佛教的音乐或声音,通常指梵呗。
  • 妙义: 深奥的道理。
  • 八会: 佛教中的八个教义或法会。
  • 三禅: 佛教的三种禅定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提倡佛教,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值佛教盛行,武则天通过佛教塑造自己的政治形象,体现了对佛法的尊崇与对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听《华严》诗》是武则天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体现。诗中描绘的法席盛况,不仅表现了佛教的庄严和神圣,更反映了诗人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信仰。开阔的法席象征着广大的传播,缁徒的聚集象征着众生的归依。诗中“天华照日鲜”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佛教的美好,更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呼应,表现出一种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声音、香气、光彩等多重感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尤其是“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更是将佛教的神秘与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常欣佛现前”,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武则天对佛教精神的领悟与追求,体现了她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法席开广方: 描绘法坛的广阔,暗示佛教教义的普及。
    • 缁徒满胜筵: 僧侣聚集,表示信仰的力量。
    • 圣众随云集: 圣人如云般聚集,体现佛教的神圣性。
    • 天华照日鲜: 天上的花朵象征着佛教的光辉与美好。
    • 座分千叶华: 千朵花象征着道理的丰富多彩。
    • 香引六铢烟: 香气的飘散,象征着修行的清净与高贵。
    • 钟声闻有顶: 钟声响彻,象征着佛法的传播。
    • 梵响韵无边: 表达了佛教音乐的无穷魅力。
    • 一音宣妙义: 一声音传达深邃的道理。
    • 七处重弘宣: 佛法在多个地方得以宣扬。
    • 唯心明八会: 领悟佛教的八个教义。
    • 涤虑体三禅: 净化内心,体悟三种禅定。
    • 既悟无生灭: 理解生死的真相。
    • 常欣佛现前: 在佛的面前常常感到欣喜。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法席-胜筵”,“圣众-云集”。
    • 比喻: “天华照日鲜”比喻佛教的光辉。
    • 排比: 表达思想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以佛教为主题,表现了对佛法的理解与追求,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意象分析:

  • 法席: 象征佛教的传播与教义的深厚。
  • 缁徒: 僧侣的集合,象征信仰的力量。
  • 天华: 美好与神圣的象征。
  • 钟声/梵响: 佛教的庄严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法席”指的是什么?

    • A. 盛宴
    • B. 佛教讲经的地方
    • C. 帝王的座位
  2. “一音宣妙义”中的“妙义”指什么?

    • A. 深奥的道理
    • B. 普通的道理
    • C. 复杂的道理
  3. 诗中提到的"七处重弘宣"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佛法的传播
    • B. 僧侣的聚集
    • C. 对音乐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武则天的《听《华严》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但武则天更侧重于佛教精神的崇高,而白居易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苦难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武则天与唐代文化》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予点 题江贯道山水十绝 其六 再和宿囊山三首 赠陈起 杂咏一百首·铜雀妓 记杂画·□□□ 天基节口占二首 太守宋监丞新三先生祠刊二刘遗文以二诗纪实 游东山图 留山间种艺十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举足 类同相召 麥字旁的字 鸿爪雪泥 羽字旁的字 拾人牙慧 金字旁的字 祖送 血风肉雨 乡行 气壮胆粗 裘敝金尽 齿字旁的字 抿泣 心字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