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

《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

时间: 2025-05-06 20:21:40

诗句

浊浪喧豗后逐前,十三铁索一桥悬。

漫思当日风霜厉,尽历沧桑数百年。

流已减,水犹寒,御碑读罢感千端。

“利民”“经久”一言出,后世宏篇只等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21:40

原文展示:

浊浪喧豗后逐前,十三铁索一桥悬。
漫思当日风霜厉,尽历沧桑数百年。
流已减,水犹寒,御碑读罢感千端。
利民经久一言出,后世宏篇只等闲。

白话文翻译:

浊浪滚滚喧嚣,向前奔流,十三条铁索架起一座桥。
回想当年的风霜与艰辛,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
河水已减,水流依然寒冷,站在碑前读罢,感慨万千。
为民谋利的事业历久弥新,一篇宏伟的诗篇却显得平常无奇。

注释:

  • 浊浪:指混浊的水浪,形容河流的急促。
  • 喧豗:喧闹、喧嚣的意思。
  • 铁索:指用铁链或铁索架起的桥。
  • 漫思:随意地思考。
  • 风霜厉:指当年的艰苦环境,风霜象征困苦。
  • 沧桑:指世事的变化和艰辛。
  • 御碑:指立在桥边的纪念碑。
  • 感千端:感慨万千,情感复杂。
  • 利民:为人民谋利益。
  • 宏篇:指雄伟的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出生于20世纪,活跃于当代诗坛。她的诗作常常关注历史与现实,表达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与感慨。她的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常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创作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泸定桥是历史上著名的桥梁,承载了许多历史故事。诗人在写作时,意在表达对泸定桥及其背后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泸定桥的壮丽与历史,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关注和思考。开篇以“浊浪喧豗”引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使人感受到河流的奔腾和桥梁的巍峨。“十三铁索一桥悬”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接下来的“漫思当日风霜厉”让人联想到历史的艰辛,诗人回顾了桥的历史,似乎在思考着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流已减,水犹寒”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水流虽减,但仍然寒冷,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冷酷。诗人在碑前沉思,内心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利民经久一言出”则传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强调为民服务的重要性。而“后世宏篇只等闲”则有些讽刺意味,指出后代对历史的忽视和对伟大成就的不珍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浊浪喧豗后逐前:描绘了河水奔流不息的景象,给人一种急促、动感的印象。
  2. 十三铁索一桥悬: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泸定桥的架构,突显其壮观与坚固。
  3. 漫思当日风霜厉:诗人随意思考当年艰辛,表达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4. 尽历沧桑数百年:强调桥梁经历的历史变迁,时间的积淀让人感叹。
  5. 流已减,水犹寒:时间虽流逝,水流依旧寒冷,暗示历史的沉重。
  6. 御碑读罢感千端:在碑前阅读后,心中感慨万千,历史的印记深深触动了诗人。
  7. 利民经久一言出:为民服务的理念历久弥新,强调其重要性。
  8. 后世宏篇只等闲:对后人对历史成就的轻视感到无奈与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浊浪”比喻历史的动荡。
  • 对仗:如“流已减,水犹寒”,形成工整的句式。
  • 排比:通过句子的层层递进,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泸定桥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类的奋斗。诗人以桥为媒介,探讨了历史的意义和为民服务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浊浪:象征着历史的波涛与变迁。
  2. 铁索桥: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坚韧。
  3. 风霜:象征着艰辛与困苦。
  4. 寒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冷漠。
  5. :象征着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浊浪喧豗”中的“浊浪”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
    • B. 混浊的水浪
    • C. 平静的湖面
  2. 诗中“流已减,水犹寒”想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 B. 河水的温暖
    • C. 风平浪静的景象
  3. 诗中的“后世宏篇只等闲”意指什么?

    • A. 后人对历史的重视
    • B. 后人对历史成就的轻视
    • C. 后人对诗歌的热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作品,展现壮丽的自然与历史。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与《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都涉及历史与人情,前者侧重于爱情的悲剧,后者则关注历史的沧桑。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关注社会和历史的沉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早起 代故人新姬侍疾 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 温泉宫行 秋千词 簇蚕辞 雉将雏 老妇叹镜 田家留客 戴胜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拔葵去织 瓮算 追风摄景 零开头的成语 狐听之声 氏字旁的字 斗字旁的字 昏晩 豆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随波逐尘 贮颜 不修边幅 衣冠冢 亮结尾的成语 非字旁的字 青出于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