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5:12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因年老体弱,生活节奏却依旧紧促。他归来时没有一块田地,这让他的心情变得烦乱不已。与妻儿相隔遥远,幼小的孩子在眼前闪现。如今他在龟溪遇见师父,四周山水青翠无尽。石壁上有严谨的宝坊,泉水甘甜,适合杞菊相伴。但我担心斋堂里空无一物,眼睛再饱也无法填饱肚子。山间小路蜿蜒,草露湿润了我的脚。师父拜访老人家时,门前有高大的修竹。
刘一止,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写作于刘一止晚年,反映了他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家庭的思念。诗中既有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有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入观察。
此诗以一个老人独居于龟溪的场景为背景,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诗中的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常感不适,回到故乡却没有田地可归,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通过对家庭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渴望,尤其是对妻儿的牵挂。诗中提到的“幼稚炯在目”,不仅是对孩子的回忆,也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在自然描绘上,诗中“山水无尽绿”展现了龟溪的美丽,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安逸的感觉。而“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强化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同时,诗人又对生活中物质上的缺乏表示忧虑,“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露无遗。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描绘老人年迈,身体状况不佳,心情常常焦躁。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归乡却无田可耕,令他心情更加烦乱。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远方的妻儿让人思念,眼前却只见幼小孩子的身影。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在龟溪的美丽自然环境中与师父相遇,心情稍有好转。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描写山水间的宁静与清新,适合品味生活的清淡。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虽然景致美好,但缺乏食物,光看并不能解决饥饿。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描述山间小路的幽静以及清晨露水的湿润。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师父拜访老人时,描绘出高洁的竹子,象征着高尚的品格。
这首诗通过对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宁静的哲思。
诗中“老人年六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老人的快乐生活
B. 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
C. 老人的丰收季节
“眼饱不救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美景的享受
B. 对物质缺乏的无奈
C. 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诗中的“修竹”象征了什么?
A. 贫穷
B. 高洁与坚韧
C. 家庭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