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1:51
骄阳方施行,秋节已树立。
田亩在膏肓,何道可副急。
云雷不成雨,成雨初不湿。
咄咄逼中秋,为霖恐无及。
烈日高悬,秋天的季节已然到来。
田地里干旱得像病入膏肓,怎能不急迫地盼望雨水?
云层和雷声都没有带来雨水,哪怕雨来了也无济于事。
眼看着中秋将至,担心这场雨恐怕来不及了。
“膏肓”一词源自古代医学,指的是身体的重要部位,形容干旱的田地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诗中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焦虑。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事迹多有记载,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干旱的秋季,正值农田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作者通过对旱情的描绘,表达了对农作物和农民生计的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忧虑。
《咏旱三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秋季干旱的严酷景象。诗的开头以“骄阳方施行”引入,描绘了炎热的阳光使大地干枯的情景,紧接着“秋节已树立”则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却与丰收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诗人以“田亩在膏肓”提出了干旱的严重性,使用了生动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土地的无情与无奈。
“云雷不成雨”展现了自然的无情,尽管有云和雷声,但却没有雨水降临,表达了诗人对干旱的绝望与焦虑。最后一句“咄咄逼中秋,为霖恐无及”更是将这种无奈推向高潮,眼看着中秋即将来临,却担心雨水来不及,暗含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渺小与无助。
整首诗以简单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中的情感是普遍的,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期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干旱现象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丰收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膏肓”指的是:
诗人对干旱的感受是:
诗中提到的“云雷”意指:
答案:1.A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