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杂咏一百首·投梭女

《杂咏一百首·投梭女》

时间: 2025-05-06 18:38:00

诗句

琴挑何曾动,梭投未免惭。

女郎循古礼,元不解清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38:00

原文展示:

琴挑何曾动,梭投未免惭。女郎循古礼,元不解清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女子在传统礼仪中忙碌的形象,她们在琴上挑弦的时间都没有,而投梭织布时又感到愧疚。因为她们遵循古老的礼法,根本不懂得清谈的乐趣。

注释:

  • 琴挑:指弹琴、挑弦的动作。
  • 梭投:投梭是织布的动作,这里指女子在织布。
  • 女郎:指年轻的女子。
  • 循古礼:遵循传统的礼仪。
  • 元不解:根本不懂、不了解。

典故解析:

  • 古礼:指中国古代对于男女、社交、家庭等方面的传统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 清谈:指一种轻松的闲聊或深入的讨论,通常在文人之间进行,女子被认为不适合参与这样的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社会风貌,关注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和家庭妇女的角色分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限制使得她们的生活充满了责任和束缚。诗人通过对女性日常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诗歌鉴赏:

《投梭女》是对古代女性生活的一种独特描绘,诗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展现了女子在传统礼仪和家庭责任下的忙碌与困惑。第一句“琴挑何曾动”即指出女子在纺织、织布等繁忙的家庭事务中,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弹琴的乐趣。第二句“梭投未免惭”则进一步强调了她们的内心感受,虽然忙碌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感,似乎在对比中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接下来的“女郎循古礼”表达了她们在传统礼仪的束缚下,根本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最后一句“元不解清谈”则揭示了她们与当时文人之间的隔阂,女子被限制在家庭中,难以理解那些高雅的文化活动。整首诗通过对比,揭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困境与无奈,展现出诗人对她们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琴挑何曾动:女子忙于日常事务,无法抽空弹琴,表现出她的忙碌。
  2. 梭投未免惭:即使在忙碌中,也感到对琴声的惋惜与愧疚。
  3. 女郎循古礼:女子遵循传统的社交礼仪,受到社会角色的限制。
  4. 元不解清谈:她们无法融入文人的闲谈,体现文化隔阂。

修辞手法:

  • 对比:将“琴挑”与“梭投”形成对比,显示出女性的生活状态。
  • 拟人:赋予自然行为以情感,使得诗句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出古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无奈与愧疚,表达了对她们生存状态的深刻同情,反映了对女性境遇的思考与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艺术、文化的追求。
  2. :象征着家庭责任与繁琐的生活。
  3. 女郎:代表了古代女性的形象与角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投梭女》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女性的闲暇
    • B. 女性的忙碌与愧疚
    • C. 男性的责任
  2. “琴挑何曾动”中的“琴”象征着什么?

    • A. 家庭责任
    • B. 文化与艺术
    • C. 社会地位
  3. “循古礼”指的是什么?

    • A. 遵循传统礼仪
    • B. 追求个人自由
    • C. 忽视社会规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绘生活场景,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与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女性在传统与自我之间的挣扎。

诗词对比:

  • 《投梭女》与杜甫的《丽人行》:两者都反映了女性的生活状态,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关注传统责任,后者则描绘女子的美丽与哀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女性与社会角色》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如梦令 春草 如梦令 如梦令 其四 如梦令 冬夜 如梦令 其二 如梦令 如梦令 夹竹桃 如梦令 四月十三黄昏睡起书所见四首 其二 杜鹃 如梦令 其二十 如梦令 赠道夫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赐租 治结尾的成语 干字旁的字 窥见 不忍卒读 瑶台 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连日继夜 疥癞之患 龝字旁的字 呀呀学语 包含嗫的词语有哪些 飠字旁的字 音字旁的字 极天罔地 除秽布新 良翰 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文字旁的字 包含稿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