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5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56:24
秦贱儒冠贵鞅斯,士生此际命如丝。可怜聚议骊山下,骈首趋坑尚未知。
在秦朝,士人贱如平民,只有贵族才能高高在上;在这个时代,士人的命运如同细丝般脆弱。可怜的是,大家在骊山脚下聚集商议,却不知道自己将要被送入坑中。
诗中提及的“骊山下”与“坑”的典故,源自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施的焚书坑儒政策。骊山是历史上著名的聚议地点,而坑则是士人们所面临的残酷命运,暗示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及士人阶层的悲惨境地。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云谷,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豪放,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对秦朝政治的反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士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读秦纪七绝》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士人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开篇以“秦贱儒冠贵鞅斯”点明士人的地位低下,接着用“命如丝”形容其脆弱的命运,生动地传达出时代的悲凉。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士人们在骊山下聚集,商讨对策的情景,然而“趋坑尚未知”则是对他们命运的无情揭示,表明即便在聚议中,也无法逃脱被坑杀的命运。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人深感士人的悲惨与无助,反映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贱”与“贵”的对立,突显士人地位的卑微。比喻“命如丝”则形象地表达了士人命运的脆弱。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士人悲惨命运的同情,揭示了历史上权力和知识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骊山”象征什么?
诗中“命如丝”是用来形容什么?
诗人对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刘克庄的《读秦纪七绝》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士人命运的悲愤,而杜甫则更为关注现实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均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