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扬州杂咏七首 其五

《扬州杂咏七首 其五》

时间: 2025-04-30 13:50:56

诗句

皂荚村南三里许,春江不隔一程遥。

双堤斗起如牛角,知是隋家万里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0:56

原文展示

皂荚村南三里许,
春江不隔一程遥。
双堤斗起如牛角,
知是隋家万里桥。

白话文翻译

在皂荚村南边大约三里左右,春天的江水与此地相隔不过一程的距离。两岸的堤坝高耸,形状像牛角,想必就是隋朝时期修建的万里桥。

注释

  • 皂荚村:指一种植物的名字,可能是地名。
  • 春江:春天的江水,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双堤:指两边的堤岸。
  • 斗起:高耸、挺立的样子。
  • 牛角:形容堤坝的形状,形似牛角。
  • 隋家万里桥:指隋朝时期修建的长桥,象征着当时的交通便利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子华,号述古,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晁补之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扬州杂咏》是晁补之在扬州游历时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的游览经历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此诗的创作可能与春日游览的愉悦心情有关,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扬州春江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历史的深厚情感。开篇的“皂荚村南三里许”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接着“春江不隔一程遥”则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加深了春江的生动感。双堤的“斗起如牛角”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堤岸的景观,同时也暗示了大自然与人类建筑的和谐。

最后一句“知是隋家万里桥”,不仅呼应了前面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风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仰,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皂荚村南三里许:开头点明地点,给人以空间的感受。
  2. 春江不隔一程遥:春江的距离感,突出春天的气息。
  3. 双堤斗起如牛角:形象地描绘堤岸,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4. 知是隋家万里桥:历史文化的引入,丰富了诗的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堤岸比作牛角,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春江”与“万里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历史的追思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皂荚村: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 春江: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双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万里桥:历史的厚重与交通的便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哪个村庄?

    • A. 皂荚村
    • B. 桃花村
    • C. 杏花村
  2. 诗句“春江不隔一程遥”中“程”意指什么?

    • A. 时间
    • B. 距离
    • C. 速度
  3. 诗中提到的历史桥梁属于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隋代
    • C. 宋代

答案

  1. A. 皂荚村
  2. B. 距离
  3. B. 隋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晁补之的《扬州杂咏五》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杜甫则通过春景表达对国事的忧虑。这种主题上的差异反映出两位诗人在创作时的不同关注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

相关查询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七 致中诗戏论诗棋酒辄次原韵 寄题郑尚明煮茶轩三首 过致思新斋 居仁与季言论养生方往叩之而原仲诗有金花充 得天台命二首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十七 奇仲德华第二转语皆有旨趣致中乃谓仆操两可 张守唱和红字韵诗八首 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禾字旁的字 云布雨施 渡河香象 挪威海 蹐地踨天 业字旁的字 包含衍的词语有哪些 西字头的字 尣字旁的字 金汞 逸开头的成语 靡衣偷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详计审处 包含鸷的词语有哪些 曲剧 豕字旁的字 六枝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