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3:17
洛阳高少府瀍阳后庵四首 其四
作者: 元好问
地僻境逾静,林疏秋已分。
清溪一片月,修竹四山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僻而宁静的地方,环境愈发显得寂静,秋天的气息已经渐渐降临。清澈的溪水中映照着月光,四周的山中竹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此诗虽不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符合古代文人追求的“隐逸”精神。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金朝诗人,字仲明,号天池,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生活的哲思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可能借此表达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一句“地僻境逾静”直接点明了环境的安静和偏僻,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接下来的“林疏秋已分”则通过描绘秋季的来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秋天的到来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孤独感。
“清溪一片月”通过清亮的溪水和皎洁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月光的倒影如同一片宁静的镜子,反射出内心的平和。最后一句“修竹四山云”则以高耸的竹子与缥缈的云雾相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整首诗在意境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又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测试:
“地僻境逾静”中的“境”指的是什么?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清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