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45:33
次迟韵寄适逊
苏辙
饥民畏寒尤恶雪,
旋理破裘紝败缬。
我虽久客未成归,
黍酒虀羹还泼节。
汝雨薪炭旧如土,
尔来薄俸才供盖。
眼前暖热无可道,
心下清癯有余洁。
颍川归去知何时,
祠宫欲罢无同列。
夜中仿佛梦两儿,
欲迓老人先聚说。
饥寒交迫的百姓尤其害怕雪天,
我只能在这里整理破旧的裘衣和残破的丝绸。
我虽然长时间身在他乡未能归去,
可黍米酒和粗糙的羹汤依然让我保持节操。
你的雨水和薪炭在我心中如同尘土,
自你以来微薄的俸禄只够我遮盖头顶。
眼前的温暖与热气无从诉说,
心底的清瘦却显得格外高洁。
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颍川,
神明的庙宇也快要停止供奉,和我无一同列。
夜里似乎梦见了两个孩子,
想要迎接老人,先一起聚谈。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他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尤其以诗、文、词著称,风格多样,常以清新、直白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身处他乡之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贫困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苏辙的《次迟韵寄适逊》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诗的开头便用“饥民畏寒尤恶雪”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生动描绘了在严寒冬季,饥寒交迫的百姓在雪中挣扎的景象,令人心生怜悯。接着,诗人以自身的处境为引,展现了他虽身在他乡,内心却始终不忘节操,表现出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此外,诗中“我虽久客未成归,黍酒虀羹还泼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自我安慰与坚守节操的决心。通过“黍酒虀羹”,苏辙将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高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他内心的坚定与无畏。
最后几句中,诗人梦见两个孩子,暗示着对未来和家族的期盼。在这梦境中,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彰显了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展现了苏辙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清贫生活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他坚定的节操与人性的温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苏辙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饥民”最能体现什么?
“黍酒虀羹”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苏辙及其作品的背景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