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0:52
燕疆不过古北关,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从禄山。
燕疆的边界不过是在古北关,连绵的山脉逐渐减少,多是平坦的田野。
奚人自己搭建草屋居住,契丹人则驾着马车在水泉旁停留。
驼背的骆驼和羊马散布在川谷之间,草枯水尽时就会迁徙。
汉人何年被迫流离失所,衣着逐渐改变但语言依旧保存。
辛勤耕作,分得一点收获,世道艰难只好勉强安稳。
汉人、奚人单薄弱小,而契丹人却强势横行,目睹汉朝使者的心情凄凉。
石瑭窃取了官位却没有留给子孙,给燕蓟留下了超过百年的隐患。
仰天呼喊问自己何罪,自己恨恨远祖跟随了禄山。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庐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政治的敏锐洞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契丹人和汉人关系紧张的时代。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民族与汉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的现实。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是一首反映历史与现实、民族与文化交融的诗作。诗中描绘的燕疆景象,既有自然风光的描写,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感。在字里行间中,苏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人与契丹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无奈。
诗的开头便以“燕疆不过古北关”点明地域位置,紧接着对不同民族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与冲突。奚人和契丹人的生活状态映衬出汉人身处困境的窘迫,生动地表现出北方边疆的生存艰辛与文化变迁。诗中反复出现的“迁”字,暗示着民族流动与历史的无常,给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而在对“汉人”的描写中,苏辙不仅反映了汉民族在历史变迁中遭遇的流离失所,还传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最后一联“自恨远祖从禄山”更是直指历史的悲剧,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反思与自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传达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怀与自省。
“燕疆不过古北关”中的“燕疆”指的是哪个国家的边界?
诗中提到的“奚人”主要指哪一民族?
“自恨远祖从禄山”中的“禄山”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