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25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陁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崖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従宿。
我厌倦了平地的喧嚣,宁愿在空旷的山斋中生活。
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山坡上绿树成荫。
每天写点简书,独自一人走在幽静的山中。
难道山中没有隐士吗?他们高卧在白茅草屋里。
遇到人时我默默无言,长啸时响彻山崖谷底。
这个房间大概可以招待朋友,夜晚的月光相伴我入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颍滨,与苏轼是兄弟。苏辙在文学、政治上都有所建树,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自然和人生等方面,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隐居于山中时,表达他对喧嚣世俗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苏辙的《山斋》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山居诗,描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开篇以“平地厌喧嚣”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城市繁华的反感,随即转入对山中生活的描摹,通过“虚斋上山足”展现了山居的清幽与宁静。
诗中“简书日填委”一句,表现了诗人日常的生活状态,既有文人风雅的气质,又增添了几分孤独。尤其是“岂无山中士”,引出了隐士的形象,似乎在呼唤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清幽中,期待与友人共度良宵,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喧嚣生活的厌倦与对清净山居的向往,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平地厌喧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欢城市生活
B. 厌倦城市喧嚣
C. 渴望旅行
D. 忍受孤独
“岂无山中士”中“士”指的是什么人?
A. 读书人
B. 隐士
C. 农民
D. 商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山斋》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强调自然之美,而苏辙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隐士生活的渴望。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