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

《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

时间: 2025-05-02 06:00:15

诗句

大风怒吼雨如麻,入得更深势转加。

晓起忽闻墙外语,今年只损木绵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0:15

原文展示:

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
作者:陶宗仪 〔元代〕

大风怒吼雨如麻,
入得更深势转加。
晓起忽闻墙外语,
今年只损木绵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狂风怒吼,倾盆大雨像麻一样细密,
越往里面走,风雨的势头越发猛烈。
清晨醒来,忽然听到墙外有人说话,
今年的风雨只损坏了棉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怒吼:形容风声巨大而猛烈。
  • 如麻:比喻雨水细密而繁多,像麻丝一样。
  • 势转加:情况愈加严重。
  • 木绵花:指棉花,因受风雨侵袭而受到损害。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木绵花”可以联想到农作物受风雨影响的传统说法,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宗仪是元代诗人,其诗风多表现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辛未年间的八月,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突如其来的风雨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收成,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感和无奈。


诗歌鉴赏:

陶宗仪的《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以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风大雨的场景,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慑。首句“大风怒吼雨如麻”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雨交加的世界,风的怒吼声和细密的雨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张力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入得更深势转加”,表达了风雨的加剧,进一步渲染了气氛的紧张感。

而后两句“晓起忽闻墙外语, 今年只损木绵花”则转向了人情冷暖,诗人从自然的狂暴回归到生活的现实,墙外的谈话暗示着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讨论和担忧。最后一句点出风雨对农作物的直接影响,蕴含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具有深邃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风怒吼雨如麻:描绘了风雨的猛烈,尤其是“怒吼”一词,突出了风的狂暴。
  • 入得更深势转加:暗示在这样严酷的天气中,情况会更加恶化,强调了自然的不可控性。
  • 晓起忽闻墙外语:从自然转向人文,早晨醒来听到外面的谈话,象征着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 今年只损木绵花:直接表明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反映了农民的辛苦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雨如麻”形象地比喻雨水细密。
  • 拟人:将风形容为“怒吼”,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大风怒吼”与“雨如麻”,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风大雨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
  • :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源泉,也可以是灾难的象征。
  • 墙外语:代表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关注与反应。
  • 木绵花: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风怒吼”用来形容什么?

    • A. 风的温柔
    • B. 风的猛烈
    • C. 风的静止
    • D. 风的轻柔
  2. “今年只损木绵花”反映了什么?

    • A. 今年的丰收
    • B. 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 C. 人们的欢笑
    • D. 风景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现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李白《将进酒》:同样展现了对自然景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陶宗仪与李白在描绘自然时的不同:陶宗仪更注重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李白则更多地关注自然的美与豪情。
  • 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静谧的情感,而陶宗仪则通过风雨表现社会现实的压力与农民的苦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宗仪诗文研究》

相关查询

海上作 忆秦娥 前题 忆秦娥 寄虚白老人 过邳州 如许 晓行即事 湖口山行 书感 过定远 当阳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矫的词语有哪些 为蛇画足 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辞严义正 牛皮大王 木字旁的字 说耍 寸字旁的字 裒削 倒憋气 双人旁的字 和乐且孺 殳字旁的字 配给 馬字旁的字 蒸畀 抚今追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