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0:07
原文展示
松江深处八九尺,去眼百里长风波。吾山井泉废不汲,一泓不知深几何。君家自无千尺绠,那知江深不如井。
白话文翻译
松江的深处有八九尺深,离岸百里处波涛汹涌。我家乡的井泉水废弃不用,一潭水不知深浅。你家没有千尺长的绳索,怎知江水深不如井水深。
注释
- 松江:指松花江,位于中国东北。
- 八九尺:形容江水深邃。
- 去眼百里:形容江面宽广,视野所及之处皆有风波。
- 吾山:指作者家乡的山。
- 井泉废不汲:形容家乡的井水废弃不用。
- 一泓:一潭水。
- 千尺绠:千尺长的绳索,比喻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字景仁,北宋诗人,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此诗可能作于王令游历松江时,通过对松江深邃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深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王令游历松江时,通过对松江深邃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深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松江深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首句“松江深处八九尺”,以具体的数字形容江水的深邃,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次句“去眼百里长风波”,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面的宽广和风波的汹涌,形成了一种壮阔的景象。后两句通过对家乡井泉的废弃和江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深度的思考,寓意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江深处八九尺:以具体的数字形容江水的深邃,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 去眼百里长风波: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面的宽广和风波的汹涌,形成了一种壮阔的景象。
- 吾山井泉废不汲:通过对家乡井泉的废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一泓不知深几何:以井水的深浅不明,比喻人生的深度难以捉摸。
- 君家自无千尺绠:通过“千尺绠”的比喻,表达了江水的深邃。
- 那知江深不如井:通过对江深和井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深度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去眼百里长风波”,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面的宽广和风波的汹涌。
- 比喻:如“千尺绠”,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江水的深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松江深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深度的思考,寓意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江:深邃的江水,象征着自然的壮阔。
- 八九尺:具体的数字,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 百里长风波: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面的宽广和风波的汹涌。
- 井泉废不汲:废弃的井水,象征着家乡的思念。
- 千尺绠:比喻深邃,表达了江水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江深处八九尺”形容的是什么?
A. 江水的深度
B. 江水的宽度
C. 江水的长度
D. 江水的速度
-
诗中“去眼百里长风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诗中“君家自无千尺绠”中的“千尺绠”比喻的是什么?
A. 江水的深邃
B. 江水的宽度
C. 江水的长度
D. 江水的速度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登高》: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王令《松江曲》: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登高》与王令《松江曲》: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令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令诗集》:收录了王令的全部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