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32:20
原文展示:
幸华严寺
李忱 〔唐代〕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
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
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
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白话文翻译:
云雾散去,晴朗的山峦层层叠叠,无数重叠。烟雾收敛,春色更加明媚融和。
帐篷似的宫殿高耸入云,登上碧空,远望河流,景色如蓝布笼罩。
林中的光线透入室内,映照出低垂的美丽景色,山岭的气息整夜展开,带来清新的风。
今日的游览,何其美妙,不逊于汉武帝在汾河边的赏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散:云雾散去。
- 晴山:晴朗的山峦。
- 几万重:形容山峦层叠无数。
- 烟收:烟雾收敛。
- 冲融:明媚融和。
- 帐殿:帐篷似的宫殿。
- 碧汉:碧空。
- 遐川:远望的河流。
- 蓝笼:形容景色如蓝布笼罩。
- 林光:林中的光线。
- 入户:透入室内。
- 低韶景:低垂的美丽景色。
- 岭气:山岭的气息。
- 通宵:整夜。
- 展霁风:展开清新的风。
- 追游:游览。
- 何所似:何其美妙。
- 莫惭:不逊于。
- 汉武:汉武帝。
- 赏汾中:在汾河边的赏景。
典故解析:
- 汉武赏汾中:指汉武帝在汾河边的赏景。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巡游,赏景汾河是其著名的活动之一。这里诗人用汉武帝的赏景来比喻自己今日的游览,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从其诗作来看,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华严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借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游览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华严寺周围的壮丽景色。首联“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通过“云散”和“烟收”两个动作,展现了山峦的晴朗和春色的明媚。颔联“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宫殿的高耸和河流的远阔,色彩鲜明。颈联“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细腻地描绘了林中的光线和山岭的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借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游览的愉悦心情,同时也体现了对美景的赞美。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云散”和“烟收”两个动作,展现了山峦的晴朗和春色的明媚。
-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宫殿的高耸和河流的远阔,色彩鲜明。
- 颈联:细腻地描绘了林中的光线和山岭的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 尾联:借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游览的愉悦心情,同时也体现了对美景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帐殿出空登碧汉”,将宫殿比作高耸入云的帐篷。
- 夸张:如“云散晴山几万重”,夸张地描绘了山峦的层叠。
- 对仗:如“云散”对“烟收”,“晴山”对“春色”,语言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借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游览的愉悦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散:云雾散去,象征晴朗。
- 晴山:晴朗的山峦,象征壮丽。
- 烟收:烟雾收敛,象征明媚。
- 春色:春天的景色,象征生机。
- 帐殿:帐篷似的宫殿,象征高耸。
- 碧汉:碧空,象征辽阔。
- 遐川:远望的河流,象征远阔。
- 蓝笼:蓝色笼罩,象征宁静。
- 林光:林中的光线,象征清新。
- 低韶景:低垂的美丽景色,象征柔美。
- 岭气:山岭的气息,象征清新。
- 霁风:清新的风,象征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散晴山几万重”中的“几万重”形容的是什么?
A. 云雾 B. 山峦 C. 春色 D. 烟雾
- 诗中“帐殿出空登碧汉”中的“碧汉”指的是什么?
A. 碧玉 B. 碧空 C. 碧水 D. 碧山
- 诗中“今日追游何所似”中的“追游”指的是什么?
A. 追逐 B. 游览 C. 追忆 D. 追随
- 诗中“莫惭汉武赏汾中”中的“汉武”指的是谁?
A. 汉武帝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明帝
答案:
- B. 山峦
- B. 碧空
- B. 游览
- A. 汉武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望岳》:描绘泰山景色,表达对壮丽山河的赞美。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李忱《幸华严寺》:两者都描绘了山中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李忱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忱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对理解李忱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