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15:52
悼亡二首
作者: 赵嘏
一烛从风到奈何,
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
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
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
争奈如花心不同。
第一首:
一支烛光在风中摇曳,令人感到无奈。两年间,床头的被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漂流。虽然知道不能公然流泪,但在阑干旁时常泪流不止,心中愤恨只增不减。
第二首:
明亮的月光与海上的微风相伴,君已归去我却如浮萍漂泊。门前虽然有如花的美貌,但可惜内心的感情却如花一般无法相同。
赵嘏(约 678年-744年),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雪窗,晚号东溪居士。其诗以清雅见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尤其在悼亡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悼亡二首》是赵嘏因其妻去世而作,表达了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诗中融合了个人的悲伤与普遍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生死、爱恨的思考。
《悼亡二首》在情感的深度与细腻的描写上,无疑是唐代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中以烛光和海风为起点,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第一首中,孤独的烛光在风中摇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被褥的漂流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对往昔的追忆。尽管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流泪,诗人仍然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泪下,愤恨心中更深。
第二首则以月光与海风的意象来表现思念的深沉与无奈。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的浮萍,象征着失去爱人后内心的彷徨与无归。虽然门前有美丽的花,但内心的情感却因失去而变得冷漠与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情感张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悼亡者的孤独与无助,唤起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逝去爱情的惋惜。
一烛从风到奈何:一支烛光在风中摇曳,令人感到无奈,暗示孤单与无助。
二年衾枕逐流波:两年的时间里被褥和枕头如同流水般漂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对往昔的追忆。
虽知不得公然泪:虽然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流泪,表达了对情感的压抑。
时泣阑干恨更多:但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不止,心中的恨意和痛苦更加深。
明月萧萧海上风:明亮的月光与海上的微风相伴,意象富有诗意,暗示思念。
君归泉路我飘蓬:君已归去,我却如浮萍漂泊,表现了失去后的孤独。
门前虽有如花貌:门前虽然有美丽的花,象征外表的美好。
争奈如花心不同:可惜内心的感情却与花的美丽不相同,表达了情感的失落与无奈。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与哀痛,探讨了生死与离别的哲理。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爱情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赵嘏的《悼亡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君归泉路我飘蓬”中的“泉路”指的是什么?
诗中“门前虽有如花貌”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些诗作的对比,可以发现唐代诗人在悼亡与思念方面的多样化表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