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4:51
原文展示:
秋
李山甫 〔唐代〕
傍雨衣风冷渐匀,更凭青女事精神。
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
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白话文翻译:
秋风秋雨渐渐均匀地带来寒冷,更加依赖青女(神话中的霜神)的精神。
当雁群南飞时,它们带来了多少忧愁,让无数人感到无限悲伤。
秋风能够深深地困扰绿杨,却也轻柔地依偎在黄菊旁,送来殷勤的问候。
邹衍的律法不必偏吹,最终的荣枯也是自然而均匀的。
注释:
- 傍雨衣风:指秋风秋雨。
- 青女:神话中的霜神,此处指秋天的寒冷。
- 邹家:指邹衍,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以其律法闻名。
- 荣枯:指万物的生长与凋零。
诗词背景:
李山甫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秋风、秋雨、雁群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荣枯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寒冷和萧瑟。诗中“傍雨衣风冷渐匀”一句,既表达了秋风秋雨的寒冷,又暗示了季节的变迁。“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则通过雁群南飞的景象,抒发了人们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哀愁。后两句通过对绿杨和黄菊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接受和对人生荣枯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 首句“傍雨衣风冷渐匀”,通过“傍雨衣风”和“冷渐匀”两个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寒冷和季节的变迁。
- 第二句“更凭青女事精神”,借用青女这一神话形象,强调了秋天的寒冷和不可抗拒。
- 第三句“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通过雁群南飞的景象,抒发了人们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哀愁。
- 第四句“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通过对绿杨和黄菊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接受。
- 最后一句“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借用邹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枯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 秋风、秋雨:象征季节的变迁和寒冷。
- 雁群:象征离别和时光的流逝。
- 绿杨、黄菊:分别象征秋天的萧瑟和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女”指的是什么?
A. 霜神
B. 秋风
C. 黄菊
D. 绿杨
- 诗中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哀愁?
A. 秋风
B. 秋雨
C. 雁群
D. 黄菊
- 诗的最后一句“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对人生荣枯的淡然态度
B. 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C. 对离别的哀愁
D.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以秋天的山居为背景,描绘了宁静淡远的自然风光。
诗词对比:
- 李山甫的《秋》与杜甫的《秋兴八首》都以秋天为背景,但李山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荣枯的思考,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山甫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山甫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