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7:24
篱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
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
露滴幽丛见泪痕。
在篱笆旁,霜降之前我偶然还活着,
却苦于只能在秋冬时节避开兰草和荪草。
能够抵挡自然多少力量,
却不受阳光和温暖一丝恩惠。
我生活在世上,怎能依附于华丽的玉石台阶,
到了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喝酒在金杯中。
陶渊明去世后没有知己,
只有露水滴在幽暗的丛林中显现出的泪痕。
罗隐(830年-883年),字子华,号蘅塘,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罗隐的诗作多关注社会时事、人生哲理,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登高咏菊尽》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失落之时,诗人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的生存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生存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态。诗的开头,诗人提到“篱畔霜前偶得存”,表面上是对菊花在霜降前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实际上却隐含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失落。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苦教迟晚避兰荪”表明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不得不在现实中选择孤独。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这两句是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力感的强烈感受。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抵挡外界的压力与困扰,但却无法获得生命的滋养与温暖。这种无奈感在后文中通过“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进一步加深,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拒绝,体现了其高洁的志向与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两句“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追忆与对自身孤独的感慨,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与存在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菊花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无奈的反思,展示了高洁的志向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诗中提到的“陶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处岂容依玉砌”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