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9:10
木山引水二首
作者:苏辙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
引水穿过墙壁,流向竹梢;在山谷深处,藏着大大的水瓢。
水流旋转滴落,像庐山的瀑布;水流尽了又来,宛如海上潮水。
水波点点落入池中,惊醒了沉睡的人;半山腰的水分滋润了焦渴的心田。
一只瓦盆装水虽小,但满溢的水却能浸润菊苗。
檐下的枯木轻拂着荻草,山川蜿蜒,费公的水瓢也难以装下。
幽静的泉水细细流淌,流经岩石的鼻尖,
而盆中的水也渐渐上涨,如同海潮。
我只爱那坚硬的湖面石头,谁会怜惜那从灶中收回的焦炭呢?
苍崖上的寒流需要良好的荫蔽,
然而冬青树下,石块上仍然缺少嫩苗。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词人、诗人,苏轼的弟弟。他在政治、文学上都有显著成就,尤其以其诗词和散文闻名。苏辙的诗作常以清新洒脱、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对水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中通过水的流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隐喻了生活的哲理。
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通过精练的笔触,描绘了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诗的前半部分以水为主线,展现了水从引导到流淌的过程,借此表现生活中的变化和流动。首联中“引水穿墙接竹梢”生动地描绘了水的灵动,接着“谷藏峰底大容瓢”则将水的容器形象化,形成鲜明对比,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实用之意。
在后面的描写中,苏辙通过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象交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得细腻入微。特别是“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的描写,展现了水的循环和永恒,仿佛在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面对生活中琐碎与焦虑,苏辙用水的流动来比喻生活的变化与无常,展现了一种从容面对生活的态度。最后两句则引人深思,强调了坚韧与珍惜的价值,尤其是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石头的坚硬与灶中焦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坚韧与珍惜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引水穿墙接竹梢”中,“引水”主要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庐山瀑”主要表现了什么?
“谁怜收自灶中焦”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更注重水的细腻描绘与生活哲理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加强调对自然的豪放与人生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