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5:58
声声慢·公邻烟水
作者: 侯善渊 〔元代〕
公邻烟水,我弊嵩峰。
天涯杳隔难通。
悟理非遥,目前不二清风。
宝月孤高洞鉴,印千潭普照玄洞。
无彼我,混华元仙景,一体真空。
如此知心志友,更何须贡马,驿路尘红。
念某形疲,不须远远相躬。
稽首同流勿罪,施宽慈意莫忡悦。
开青眼,用神光体入,不动之宗。
在公邻的烟水之间,我的身心如同困于嵩峰。
天涯相隔,沟通十分困难。
领悟真理并不遥远,此时此刻只有这清风。
明亮的月光孤高照耀,映照着千潭,普照着神秘的洞穴。
没有彼此我,混沌中显现出仙境,一切归于真空。
这样的知心志友,何必再需要贡马、驿路上的尘埃。
想到某人的疲惫,不必远道而来相见。
相互致敬,同流一心,无需责怪,施以宽容的慈意,不必忧虑欢悦。
睁开青眼,用神的光明进入,不动的宗旨。
作者介绍:侯善渊是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侯善渊隐居期间创作,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现出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声声慢·公邻烟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我境界的思索。开篇的“公邻烟水,我弊嵩峰”,以烟水为引,描绘出一种清幽的环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困扰。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传达出一种对心灵的渴望。
在诗中,侯善渊强调“悟理非遥”,即领悟真理并不远,只要心灵清净,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清风。这种境界的追求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真理的执着与探寻。同时,提到的“宝月孤高”与“千潭普照”,则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友谊的思考,表达了对知心朋友的珍视。诗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并不需要物质上的馈赠,心灵的相通更为重要。这种对友情的理解与世俗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哲理的深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友谊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友谊的思考,表达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对真理的感悟。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理解,强调了人际关系中心灵的相通比物质的给予更为重要。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与哲学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公邻烟水”主要指什么?
A. 山峰
B. 江湖水面
C. 城市
D. 田野
“悟理非遥”意指什么?
A. 领悟真理不难
B. 理解他人很难
C. 道理在远方
D. 理想难以实现
诗人如何看待友谊?
A. 需要物质回报
B. 只是一种形式
C. 心灵相通更重要
D. 不值得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风格。
以上书籍可为深入研究《声声慢·公邻烟水》提供更多的背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