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曲

《塞下曲》

时间: 2025-08-07 08:04:34

塞下曲

诗句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7 08:04:34

塞下曲

作者: 谢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阴影笼罩着西山,将军的猎骑队伍正在归来。
在河的另一边可以看到烽火,骄横的敌人今晚就要来到边关。


注释:

  • 暝色: 指黄昏时分的昏暗光线。
  • 猎骑: 指骑兵或猎人骑着马进行狩猎。
  • 烽火: 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火光,通常在战争时期点燃以警告。
  • 骄虏: 指骄横的敌人,通常指外敌入侵者。
  • 临关: 意为即将抵达边关,表示敌人逼近。

典故解析:

烽火是古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方式,代表着战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西山的意象常常用来表现边疆的险峻和辽阔,同时也暗示着将军的职责和责任。将军猎骑归来,意味着战斗的结束与新的威胁的开始,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字惟忠,号清白,生于明万历年间,擅长诗词,尤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关注,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通过描绘将军归来与敌人逼近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敬意。


诗歌鉴赏:

《塞下曲》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紧迫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边塞场景。诗的开头“暝色满西山”,用“暝色”这一意象唤起了黄昏的宁静与阴郁,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将军猎骑还”描绘了士兵归来的情景,这一画面不仅体现了将军的英勇,也隐含着一种疲惫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隔河见烽火”一句,巧妙地引入了战争的主题。烽火象征着急迫的信息,提醒着人们敌人的来临,进一步加重了诗的紧张感。而“骄虏夜临关”则直接揭示了敌人的威胁,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担忧。整首诗通过短短四句,成功地展示了边塞的险恶与将士的英勇,充满了悲壮的气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暝色满西山: 描绘黄昏时分,西山被阴影笼罩,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2. 将军猎骑还: 将军带着猎骑归来,暗示战斗的结束,但又为即将到来的危险埋下伏笔。
    3. 隔河见烽火: 通过烽火传递出敌人的来袭,形成紧迫感。
    4. 骄虏夜临关: 明确敌人的威胁,表现出对边疆安全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对仗: “将军猎骑还”和“骄虏夜临关”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意象: “西山”、“烽火”等意象传达出边疆的险恶环境,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 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将士的敬仰,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情形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西山: 象征边疆的险恶与孤寂,传达出一种苍凉感。
  • 烽火: 代表战争的警报,象征着危机与不安。
  • 猎骑: 体现了将士的勇敢与忠诚,暗示着战斗的准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骄虏”指的是谁?
    A. 将军
    B. 敌人
    C. 猎人
    D. 牧民

  2. “暝色满西山”中的“暝色”指的是什么?
    A. 昏暗的光线
    B. 明亮的阳光
    C. 夜晚的星光
    D. 早晨的雾气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边塞壮丽景色,情感激荡。
  • 高适《别董大》:同样反映边塞生活与将士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谢榛的《塞下曲》与王昌龄的《出塞》:二者同为边塞诗,但谢榛的表达更侧重于危机感,而王昌龄则更强调英雄气概与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吴成之 图书 将次镇南 答俞秀老 挽舜元胡著作郎 高魏留 望越亭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丿字旁的字 骆驼杖 糸字旁的字 春夏秋冬 东遮西掩 騃童钝夫 婚戚 包含沟的词语有哪些 母字旁的字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雨字头的字 絜皋 经纬 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不易之分 非字旁的字 痔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