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4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46:59
作者: 谢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傍晚的阴影笼罩着西山,将军的猎骑队伍正在归来。
在河的另一边可以看到烽火,骄横的敌人今晚就要来到边关。
烽火是古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方式,代表着战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西山的意象常常用来表现边疆的险峻和辽阔,同时也暗示着将军的职责和责任。将军猎骑归来,意味着战斗的结束与新的威胁的开始,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字惟忠,号清白,生于明万历年间,擅长诗词,尤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关注,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通过描绘将军归来与敌人逼近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敬意。
《塞下曲》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紧迫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边塞场景。诗的开头“暝色满西山”,用“暝色”这一意象唤起了黄昏的宁静与阴郁,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将军猎骑还”描绘了士兵归来的情景,这一画面不仅体现了将军的英勇,也隐含着一种疲惫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隔河见烽火”一句,巧妙地引入了战争的主题。烽火象征着急迫的信息,提醒着人们敌人的来临,进一步加重了诗的紧张感。而“骄虏夜临关”则直接揭示了敌人的威胁,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担忧。整首诗通过短短四句,成功地展示了边塞的险恶与将士的英勇,充满了悲壮的气氛,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将士的敬仰,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情形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骄虏”指的是谁?
A. 将军
B. 敌人
C. 猎人
D. 牧民
“暝色满西山”中的“暝色”指的是什么?
A. 昏暗的光线
B. 明亮的阳光
C. 夜晚的星光
D. 早晨的雾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