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过玲珑山

《过玲珑山》

时间: 2025-04-29 20:59:44

诗句

世外徒闻说洞天,桃源迷路再无缘。

摩青磈磊谁能凿?

绣白玲珑自可穿。

别有一壶藏日月,正看万窍吐云烟。

劳生得遇崆峒客,炼诀还丹问隐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59:44

原文展示:

过玲珑山
作者: 刘秉忠 〔元代〕

世外徒闻说洞天,
桃源迷路再无缘。
摩青磈磊谁能凿?
绣白玲珑自可穿。
别有一壶藏日月,
正看万窍吐云烟。
劳生得遇崆峒客,
炼诀还丹问隐仙。

白话文翻译:

在世外的地方,人们只是听说有洞天,
桃源的路途已迷失,再无缘见。
是谁能在青石与磊石上凿出道路?
那绣白的玲珑山自有其通道。
这里有一壶珍藏着日月,
正看万窍吐出云烟。
劳碌的人生中,能遇到崆峒的客人,
我向隐士请教炼丹的秘诀。

注释:

  • 洞天: 指的是隐秘的仙境或特定的修道场所。
  • 桃源: 典出《桃花源记》,指理想的世外桃源,寓意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 : 这里指的是在石头上磨制或开凿的意思。
  • 磈磊: 青石与磊石,形容山石的坚硬。
  • 绣白玲珑: 形容玲珑山的美丽和精致。
  • 一壶藏日月: 隐喻一种珍贵的宝藏,象征着时间和智慧的结合。
  • 崆峒客: 指的是崆峒山的隐士,象征着高人或修道者。
  • 炼诀还丹: 指修炼道教的丹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著名诗人,生于宋末,卒于元初。他的诗风独特,善于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过玲珑山》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乱,诗人借此表达对宁静、理想生活的向往,借山水景致抒发内心的哲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过玲珑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玲珑山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隐士生活的渴求。开篇即用“世外徒闻说洞天”点明了主题,诗人虽然身处世俗,却对理想的隐居生活充满憧憬。接下来的“桃源迷路再无缘”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的失落感,似乎在感叹理想生活的遥不可及。

诗中“摩青磈磊谁能凿”,表现了对通往理想世界的艰辛追求,反映出人们在追寻梦想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而“绣白玲珑自可穿”则转而表达了对玲珑山的赞美,似乎暗示着在艰难的探寻中,依然有着美好的存在。

后半部分的“别有一壶藏日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隐喻着智慧的积累与时光的珍贵,象征着理想人生的价值。最后两句“劳生得遇崆峒客,炼诀还丹问隐仙”则展示了诗人对高人和隐士的崇拜,渴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真理和超脱。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外徒闻说洞天: 诗人表达对隐秘世界的向往,虽然只听闻,却未能亲见。
  2. 桃源迷路再无缘: 失落感显现,理想中的桃源已无法抵达。
  3. 摩青磈磊谁能凿: 质疑在艰难道路上,谁能开辟通道。
  4. 绣白玲珑自可穿: 玲珑山的美丽与通道让人感到希望。
  5. 别有一壶藏日月: 隐喻智慧与时间的珍惜。
  6. 正看万窍吐云烟: 描绘出缥缈的景象,象征理想与虚幻。
  7. 劳生得遇崆峒客: 期盼能遇到高人,寻找真理。
  8. 炼诀还丹问隐仙: 渴望学习修炼的秘诀,追求精神的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壶藏日月”比喻智慧与生活的珍贵。
  • 拟人: “万窍吐云烟”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天: 理想的隐居之地,象征心灵的归宿。
  • 桃源: 代表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
  • 玲珑山: 自然的美丽与纯净,象征诗人心灵的寄托。
  • 崆峒客: 高人的象征,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洞天”象征什么?

    • A. 喧嚣的城市
    • B. 隐秘的仙境
    • C. 自然的山水
    • D. 现实的困境
  2. 诗人对桃源的态度是?

    • A. 向往与渴望
    • B. 不屑与否定
    • C. 无所谓
    • D. 轻视
  3. “别有一壶藏日月”中“壶”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财富的积累
    • C. 智慧与知识
    • D. 生活的琐碎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描绘了理想的桃源生活。
  • 《山中问答》: 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对比:

  • 《庐山谣》 (李白)与《过玲珑山》: 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侧重于壮丽的山川景色,而刘秉忠则倾向于隐逸生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介绍元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山水诗研究》: 探讨山水诗的历史与发展。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 三用回韵与几士兄言怀并示珍百云臣竹逸诸同志 满江红 其三 与史远公谈往事,因忆范龙仙、沈康生诸公,二叠前韵 满江红九首 其四 满江红 书生佳人苦乐各一阕,用板桥道人体 其一 满江红(寿章殿院) 满江红 满江红二首·写定葵倾集,将寄陈副总理转献毛主席,再缀二章 其一 满江红·明日元宵 满江红 用耆卿体韵 满江红 寄水北山人徐宗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支字旁的字 百废具兴 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寓情于景 禾字旁的字 浅开头的成语 竹字头的字 包含弃的成语 礳石 辰字旁的字 讷言敏行 恩逾慈母 香字旁的字 香驾 图卷 屏气不息 山狙 典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