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14
代送陈都大赴召
作者:李流谦 〔宋代〕
庭前梧叶西风起,三峡秋光净如洗。
仙帆一舸此入觐,灵鼍击鼓冯夷喜。
七闽山水天下奇,摧秀搴英瑞斯世。
要知旷代乃一见,凤巢阿闾麟游畦。
彤庭紫闼足夷步,万里西来将使指。
西南榷牧古所重,阴削盗资宽国计。
台家选任皆伟人,远极陇秦包越嶲。
我公经略出咳唾,凛凛霜威肃颓靡。
飞声一日到冕旒,四辇促远不留辔。
从来大材须大用,岂有如公才一使。
东夷盟血犹未乾,豺豹固应防啮噬。
公归为国须无视革,平跻两禁躐三事。
飘零孤翮得广厦,晨啄暮栖方窃庇。
骊驹清唱不忍闻,东望慨然增叹喟。
他时黄阁未遐遗,犹原登堂拜簪履。
庭前的梧桐树叶在西风中摇曳,三峡的秋天如同洗净一般清澈。
一只仙船驶入朝觐,灵鼍在击鼓,冯夷对此欢喜。
七闽的山水在天下都是奇特的,摧残了秀丽的英才,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要知道旷代的盛况多么难得,凤栖在阿闾,麟游在田畦。
在紫闼和彤庭中,足以步行的地方,万里之外的使者正在指引。
西南的贸易与牧业在古代就备受重视,阴险的盗贼和宽松的国计交织在一起。
朝廷的选拔任用皆为伟人,远至陇山、秦地、包藏越地的嶲国。
我公在经略中一吐口水,凛冽的霜威让人肃然起敬。
传说飞声一日就能传到冕旒,四辆车马急促而行,不留辔头。
从古至今,大材需要大用,难道公的才华就只用于一次?
东夷的盟约之血尚未干涸,豺狼和豹子应当防范啮噬。
公回国时须要不看革新,平衡两禁,超越三事。
孤独的翅膀飘零却能得到宽广的庇护,晨啄暮栖才能获得安身之处。
骊驹的清唱让人不忍倾听,面朝东边,感慨叹息增多。
未来的黄阁未必会消逝,依然可以登堂拜访,佩戴冠履。
作者介绍:李流谦,字彦甫,号澹庵,宋代诗人,擅长古诗与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对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之时。诗中表达了对陈都大赴召的祝福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期望。
《代送陈都大赴召》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古诗,诗人李流谦在其中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及国家前途的担忧。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秋天三峡的清丽景色,借助自然景象的描写,显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这种宁静的外部环境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中反复提及的“公”字,表明了诗人对这位即将赴召的官员的高度期望与祝福。诗中提到的各种典故,如凤栖阿闾、麟游畦等,既展示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全诗在抒情中渗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人才被重用的期待,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后部分则直接提到东夷之盟与豺狼的隐喻,表明即使在和平时期,仍需警惕外敌的侵扰。李流谦用“飞声一日到冕旒”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传达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人才的期望及社会现状的反思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思考,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灵鼍”寓意是什么?
A. 竞争对手
B. 吉祥的象征
C. 天气变化
D. 个人情感
“庭前梧叶西风起”中“西风”指代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诗中“东夷盟血犹未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历史的反思
C. 对外敌的警惕
D.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