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边思

《边思》

时间: 2025-05-05 09:41:10

诗句

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

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1:10

原文展示:

苏武节旌尽,李陵音信稀。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白话文翻译:

苏武的节旌已经消失,李陵的音信也变得稀少。花儿在山坡上开放,归人却在山头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苏武:汉朝的著名使者,因坚贞不屈而被匈奴囚禁,后期以节旌作为信物,象征忠诚和坚毅。
  • 李陵:汉朝的将领,因战败投降于匈奴,后被视为叛国者,因而音信稀少。
  • 节旌:指苏武所持的节令旗帜,象征忠贞与信念。
  • :指山坡,古时常用作指称特定的地形。

典故解析:

  • 苏武和李陵的故事反映了汉代士人对忠诚和节义的重视。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之久而不屈服,李陵则因投降而失去了声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约759年-814年),唐代诗人,字子容,广陵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情怀,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但边疆战事不断,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述,表达了对忠贞与背叛的思考,反映了士人的忧虑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边思》通过对苏武和李陵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忠诚和背叛的深思与感慨。在开篇提到苏武的“节旌尽”,不仅表现了苏武忠贞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渐渐消逝,也暗示了对忠诚之人的怀念。而“李陵音信稀”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李陵的背叛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诗人以此引发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

接下来的“花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花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人向陇头归”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暗示归人的孤独与思念。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整体而言,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苏武节旌尽:描述苏武的忠诚精神已然消逝,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 李陵音信稀:表现李陵由于背叛而失去声望,音信稀少,反映出士人对忠贞的渴望与对背叛的失落。
  • 花当陇上发:自然界的美好与生机象征着希望,暗示即使在困境中也有美好存在。
  • 人向陇头归:归人无助的状态,暗示思乡与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苏武与李陵的对比,展示忠诚与背叛的对立。
  • 象征:花与陇的描写,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的缺失。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忠诚、背叛与思乡等主题,表达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节旌:象征忠诚与信念。
  • 音信: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情感。
  • :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希望。
  • :乡愁与归属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武的节旌象征着什么? A. 背叛
    B. 忠诚
    C. 战争

  2. 李陵为何音信稀少? A. 战死
    B. 投降
    C. 归乡

  3. 诗中“花当陇上发”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机与希望
    B. 悲伤与孤独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祜的《边思》和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写了边塞的情感,但张祜更注重个人的思考与内心感受,而王昌龄则更侧重于对战斗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查询

关吾道 石笋溪堂 答寄王百谷 通守李师稷大夫同年挽词 偈颂七十二首 野花 四时为农 其五 王姑庵绝句十六首 其十六 卧龙岩次容彦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堂会 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勤学好问 倚畀 弋字旁的字 下坡路 包含颖的成语 厄字旁的字 电贺 嗔视 父字头的字 强买强卖 包含磬的成语 歹字旁的字 镸字旁的字 入不支出 鼹鼠易盈 紧行无好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