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27:12
前纪时行
作者: 陈著 〔宋代〕
孟春朔日雷声发,雷后兼旬雨不歇。
仲春之朔近春分,一夜风雪四山白。
丰歉气候看春头,乃今变异连两月。
阴阳磅礴天地闲,自有常程更闭泄。
今此胡为颠倒行,阖阖万物失其节。
欲一出门泥泞深,巡檐问天天默默。
老农忽从何处来,谓见岁时记中说。
鸡旦之雷虽非时,犹曰其占多黍稷。
今朝有雪却非宜,米价当踊民食缺。
吉者未几凶者继,所喜转为忧惙惙。
向来好事多不应,才说乖证不可活。
黯然相对尚何言,但愿所应在雷在不在雪。
在孟春的初日,雷声响起,雷声之后连续十天都在下雨。到了仲春的初日,临近春分之际,一夜之间四山都被风雪覆盖,变得一片白色。丰收与歉收的气候在春天的开始之时就显现出来,而如今气候反常,已经持续了两个月。阴阳交替,天地之间自有规律,雨水与干旱自有其时。而今天,为什么反常地颠倒了呢?万物都失去了应有的节奏。想要出门,却发现泥泞深重,向天问询,却只能默默无语。忽然,一位老农从何处走来,告诉我他在岁时的记载中看到过这样的情况。虽然鸡鸣时的雷声并不合时,但仍旧预示着丰收的谷物。今年早晨的雪却是不合时宜,米价大幅上涨,民众的生活困难重重。吉兆未几,凶兆就接踵而至,原本的喜悦如今变成忧愁。往常的好事多半不应,才说的好兆头如今却无法生存。暗自对坐,心中无言,但愿我所期待的雷声能够到来,而不是雪。
陈著,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与生产。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异常气候的忧虑,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前纪时行》是一首关注农业与气候变化的诗,诗人在描绘春季气候异常现象的同时,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诗开篇通过雷声与雨水的描写,展现了孟春时节的特点,接着转入仲春的风雪,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气候的反常。作者通过“丰歉气候看春头,乃今变异连两月”这一句,直指气候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困扰。整首诗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尤其是“欲一出门泥泞深,巡檐问天天默默”之句,形象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奈。
诗中老农的出现,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感,象征着传统农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依赖。然而,面对异常的气候,老农的见解似乎无能为力。最后几句更是通过对吉凶的反复强调,传达出一种无力与悲哀的情绪。整体而言,诗歌在艺术上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异常气候的忧虑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的吉凶变化,映射出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诗人对天地间阴阳变化的哲思。
诗中提到的“孟春”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态度是?
“鸡旦之雷”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