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张大夫

《寄张大夫》

时间: 2025-07-29 17:36:03

诗句

只应青眼老,尚记白头翁。

一别今何向,三年信不通。

不应书字倦,未有北来鸿。

肯作彭城守,何时马首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7:36:03

原文展示:

只应青眼老,尚记白头翁。
一别今何向,三年信不通。
不应书字倦,未有北来鸿。
肯作彭城守,何时马首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张大夫的思念之情。诗人认为,张大夫应该依然会对他给予青睐,毕竟他仍然记得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自从分离后,不知道他现在身处何方,已经三年没有音信。诗人认为,张大夫并不是因为对书信感到厌倦,而是因为没有北方的鸿雁传来消息。他愿意像彭城的守卫一样守候,但不知何时才能向东去探望他。

注释:

  • 青眼:指青睐、优待。
  • 白头翁:指年长的人,这里特指自己。
  • 一别今何向:自从分别后,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
  • 三年信不通:三年之间没有收到你的消息。
  • 书字倦:厌倦写信。
  • 北来鸿:指从北方飞来的鸿雁,常用以寄托书信的传递。
  • 彭城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古时曾有守卫之地。

典故解析:

“彭城守”出自古代文学,彭城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守卫彭城寓意着坚守和等待;鸿雁传书的典故则常见于古诗词中,寓意着音信的来往与思念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0-1100年),字仲明,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诗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与友人长时间未见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音信不通的无奈,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对“青眼”和“白头翁”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与张大夫之间的深厚情谊。在三年的分别中,诗人虽未收到任何音信,但心中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却愈发浓烈。诗人用“北来鸿”象征音信的来往,表达了对友人是否安好的关心。最后一句“肯作彭城守,何时马首东”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渴望,情感深厚而又充满期待。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坚持守望的坚定信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只应青眼老:暗示张大夫应该仍然会对我有情,有恩。
    • 尚记白头翁:提及自己年长的身份,展现亲切感。
    • 一别今何向:表达对友人现状的困惑和不安。
    • 三年信不通:强调时间的漫长和无奈。
    • 不应书字倦:反驳自己对写信的厌倦,说明情感依然深厚。
    • 未有北来鸿:暗示音信匮乏,让思念愈加浓烈。
    • 肯作彭城守:表达愿意守候的决心。
    • 何时马首东:期待未来能再相聚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信比作鸿雁,形象而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反映出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音信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青眼:象征友谊与青睐,代表对彼此的尊重和珍视。
  • 鸿雁:象征音信的往来,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彭城:象征坚守和等待,代表着友人情谊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头翁”指的是谁?

    • A. 张大夫
    • B. 诗人自己
    • C. 诗人的父亲
  2. 诗人愿意“肯作彭城守”是什么意思?

    • A. 愿意去彭城当守卫
    • B. 愿意守候友人
    • C. 愿意去旅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尽管背景不同,但情感却有相似之处,均反映出诗人对家人、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对音信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师道诗文集》

相关查询

子夜秋歌八首 其八 子夜歌 其十二 子夜春歌八首 子夜春歌二绝 子夜歌 其三 子夜四时歌 其三 秋歌 子夜四时歌五首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三 子夜歌十二首 其八 子夜四时歌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戛羹之嫂 贵崇 爿字旁的字 单厚 包含欺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打翻身仗 抚掌大笑 齐字旁的字 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外感内滞 喜喜 儿字旁的字 外徭 汲汲营营 失身匪人 車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