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6:23
昆山之阳石齿齿,
倒落尘埃惰不起。
昔日吞咽高天云,
今旦弃掷潢污水。
洛阳名工名卞和,
一日三顾重挲摩。
庙堂宝器不终没,
手持沙石亲研磨。
圭之璧之称厥材,
光阶光照千门开。
天子曰咨联有庆,
一朝携上建章台。
建章他年世宝垂,
雍容华贵生光仪。
沈檀为匮锦为里,
岂念生来顽石姿。
不学荆台三献璞,
惨遭谗毁无人知。
在昆山的阳光下,石头如齿般坚硬,却沾满了尘埃,无法再振作。往日曾吞云吐雾,如今却被抛弃在污水之中。洛阳的名工卞和,每天三次前来细心琢磨。庙堂中的宝器并不全都是好的,工匠却用沙石亲手打磨。圭璧的材质被称道,光辉照耀千家万户。天子称赞这位工匠,喜庆的日子,他被带上建章台。建章台将来会成为世间的宝藏,华贵的气度彰显光彩。沈檀作成柜子,锦绣成就内里,怎能想到自己生来是顽石的姿态?不学习荆台的三献,最终遭到谗言毁谤,无人知晓其才华。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曹家达,清代诗人,风格以典雅见长,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崇敬,以及对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忧虑,借用历史典故表达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昆山之石和卞和的描写,展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美德。开篇以昆山的石头为引,象征着人才的坚韧与潜力,然而却因世俗的沉沦而蒙尘。接下来,诗人以卞和为例,强调了对人才的珍视与尊重,揭示了在庙堂之上,真正的工匠精神常常被忽视或遗忘。
诗中所描绘的光辉与荣耀,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而“沈檀为匮锦为里”则让人反思,一个人若不懂得去学习与提升自己,即使有潜力也可能被社会所遗忘。整体上,诗歌呈现出一种对美德的追求与对人才能被埋没的惋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工匠精神的颂扬,反映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对现实的反思,强调了持之以恒与不断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卞和”是指哪种工匠?
“昆山之阳”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荆台三献”寓意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