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9:30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楚水流入洞庭湖的有三条,分别是蒸湘、资湘和沅湘,因此有“三湘”之称。洞庭湖是湘水的尽头,所以君山被称为湘山。资湘也被称为潇湘,现在的资江发源于武冈上游的夫夷水,当地人仍然称之为潇溪,那地方叫做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没有提到潇水,而柳宗元另指永州的一条水为潇,于是将蒸湘误称为潇湘,使得“三湘”只剩下两个了。我生长在三湘之地,追溯着云水的轨迹,因此创作了三章棹歌,以纠正这一错误,并寄托对湖山乡国的思念。
魏源(1794-1857),清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诗人,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此诗创作于他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地理名称的考据兴趣相结合的背景下。
魏源生长在三湘之地,对当地的水系和地理名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他创作此诗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关于“三湘”名称的误解,并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对“三湘”名称的考据,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地理知识的精深研究。诗中,魏源详细解释了“三湘”的由来,并指出了历史上对“潇湘”名称的误解。通过这种考据式的叙述,作者不仅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尊重。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地理名称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
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
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
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
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对“三湘”名称的考据,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尊重。通过纠正历史上对“潇湘”名称的误解,作者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三湘”指的是哪三条河流?
洞庭湖是哪条河流的尽头?
柳宗元指哪条水为潇?
答案:1. A 2. A 3. D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魏源的《三湘棹歌》,包括诗歌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